第263章:深藏不露

第263章:深藏不露

為了避免給劉基添麻煩,劉瓔從原來的戰俘里找了兩個泉州人冒充出海的商人,設法通過福州官府把三眼銃送到朝廷的手裏。為了保險,劉瓔指定張重二做監督,實際主持出售三眼銃的差事。張重二是劉瓔的常隨,是最放心的人。

這一日中午,在南竿島西邊碼頭剛靠岸的一艘船上下來幾個人,他們徑直向碼頭不遠處的一間小商鋪走去。這一處商鋪也是劉家的,島上漁民需要的日用品都到這間店鋪來買。

南竿島是馬祖列島的首島,這一處碼頭曾經是列島的第一碼頭,從大陸來馬祖的人都是到這裏下船。這幾年由於劉家的到來,停靠北竿島的船隻才多起來。

南竿島的東邊,同樣是劉家的產業,那邊也有碼頭,可那裏是劉家的碼頭,一般人還是在西側(面向大陸的一側)停船。

船上下來的人為首的是福州府的張主簿,其他還有劉亞東、鄭克義、韓七和張重二。

他們到島上來的事由當然就是為了三眼銃,賣家是商人鄭克義,劉亞東是中間聯絡人。福州府元朝的知府早就跑路了,現在已經有了新知府大人,是新朝任命的官員。劉亞東是通過張主簿聯絡了知府老爺,知府老爺是有身份的,不可能到海島上去看貨,這等小事就由主簿代辦了,今天來島上就是看三眼銃的。

劉亞東在前面引路:“張大人請!”

這一眾人穿過店鋪的堂屋來到後面的院子裏,院子裏有正房也有廂房,但是大多是庫房、廚房等等的,顯得有點亂,只有正房中的兩間像點樣子,算是會客的堂屋。眾人進入堂屋落座,劉亞東招呼店鋪活計泡茶、倒茶。張主簿被讓道八仙桌的主座上坐了,鄭克義做對面。

張重二是辦這件事的頭頭,但此時只能隱藏身份坐在下手,似乎與韓七一樣像是助手跟班的樣子。劉亞東坐在張主簿的下手。之所以這麼演戲還不是為了隱藏劉家的背景,可以想像,在很長的時間裏劉家都要深藏不露,這是避禍之道。

張主簿擺擺手,有點不耐煩的樣子,說道:“行了,別忙活了,沒那麼多虛禮,咱們辦正事。鄭先生,把你的貨拿出來吧。”

貨早就準備好了,不等鄭克義起身,韓七和張重二就把一個箱子提過來,放到桌子上,打開。

張主簿站起來觀看,鄭克義從箱子裏拿出三眼銃說道:“張大人請看,這就是西洋的三眼銃,使用的時候還要裝上槍桿。”

槍桿也準備好了的,韓七拿過來,裝上,這就像一支長槍了。然後又從箱子裏拿出短刀,咔嚓一下裝在頭部。這就是一支完整的三眼銃了。

裝好的三眼銃遞到張主簿的手上,他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拿在手裏,前後左右地端詳,越看越是吃驚,心想竟然有這麼好的東西?

銃管上的一行西洋文字也很唬人,沒人認識,說明這是西洋貨。

無論是槍管還是其他的機構都做的十分精細,材料明顯都是好鋼。特別是裝在前端的那把短刀,看着寒光閃閃,這不就是寶刀嗎?

古代的鋼都很金貴,因為得來不易,所以好鋼口的刀都叫寶刀。

鄭克義在旁邊說:“張大人,這把刀裝卸方便,只要按一下這個機關就卸下來了。”

張主簿照着做了一下,咔的一下短刀就卸下來了。他拿着刀仔細看,真是愛不釋手。雖然他不是行伍之人,可是刀的好壞一眼就能看明白。

鄭克義又從箱子裏拿出來兩張紙說:“張大人這是三眼銃的使用說明書。”

“說明書?說明書是什麼?哦,我看看。”

很顯然,“說明書”是劉瓔寫的,古人沒聽過這個名詞,不過字面的意思也能懂,用不着再解釋了。

說明書只有兩張紙,一頁是文字,另一頁是圖。文字不多,很簡潔。說的就是如何裝葯、瞄準、射擊、保養維護等等的。有了說明書就能很快掌握三眼銃的使用,而不必瞎捉摸亂試驗,也避免了意外損壞。

張主簿看了高興地說:“好好,有這份說明書就方便了,很快就能熟練使用。”

這兩頁說明書有圖,有文字,它們可不是手寫手畫的,而是印刷的。

是印刷的嗎?這時候能印刷?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發明,是造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活字印刷就是四大發明之一,它起始於宋代,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不斷地改進。

現在是元末明初,此時製造活字的材料有兩種:泥和木料,到了明朝中期出現了銅材料的活字,所以現在還沒有金屬製造的活字。

比如泥料的活字,是事先準備很多常用字,排放在架子上,還有可以轉動的架子方便撿字,使用的時候撿字、排版,放在泥的框架里,然後再放到窯里煅燒,就成了陶瓷材質的整體,質地堅硬,可以持久使用。圖形則需要另行篆刻。

很顯然,用泥和木料做活字成本低,這是優點。缺點是油污容易粘在字模上,使得印刷出來的文字模糊不清。

這種印刷辦法眼下足夠用了,劉瓔拿來使用即可,暫時也不需要改進它。

有關活字印刷就簡單說這些,目的是說清楚此時劉瓔可以印刷文字和圖形的說明書,不是筆者胡編。

。。。。。。

張主簿一番鑒賞之後自然要打兩槍試試。彈藥是現成的,打靶的地方也早就準備好了,島上人少,到處都是空曠的原野,在商鋪後面不遠處就打了幾槍。

看到這種武器的威力,張主簿非常滿意,看來這個商人沒騙他。他來的時候可是心中疑慮的,可這是知府老爺的差遣,他不得不走一趟。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東西真不錯。

張主簿說:“鄭先生,這麼好的東西不愁賣,你何必認準了要獻給朝廷呢?”

鄭克義陪着笑說道:“張大人玩笑了。可千萬別說獻給朝廷,在下是買賣人,從西洋人手裏買來是要銀子的,在下中間轉手而已。要說為何不賣給平常人,張大人您是知道的,簡單的刀槍棍棒私人家可以有,這麼厲害的武器誰敢要啊?在下更是不敢賣,弄不好就是殺頭的罪。賣給朝廷不敢說有沒有功勞,賺了錢也是心安理得。”

鄭克義也夠伶俐的,話說的圓,滴水不漏。當然這也是早有準備的,什麼話怎麼答都想過了。

張主簿:“呵呵,真是商人本性,本性難移。價錢怎麼說?”

“士農工商”嘛,在古代里商人的地位最低。按仁義道德標準來說商人是見錢眼開,說商人就認錢,如此來貶低商人是古代的普遍現象。所以張主簿就擺出這麼一副架勢,居高臨下。鄭克義也不計較,其實他也沒必要去計較,把三眼銃賣出去就可以給主人一個交代了,管他什麼本性難移呀?

鄭克義:“回張大人,五十兩一支,彈藥每一兩銀子十套。”

五十兩銀子是什麼感念呢?此時一個農民或工匠一年的收入是三五十兩,五十兩比一個強勞力一年的收入還要多,你說貴不貴呢?武器軍火都是高價格,到現代也是這樣的,養兵打仗就是用銀子往裏填,古今同理,所以軍火沒有低價格。

張主簿:“啊?這也太貴了吧?”

鄭克義:“貴嗎?我們進貨也不便宜呀?買賣不成仁義在,我這可是為朝廷才肯冒險呀?張大人也要體諒在下的一片忠心。”

張主簿心想,反正也不是他自己花錢買,他只是奉命行事,這麼重要的買賣將來也不可能讓他經手,現在他只要得一份功勞,價錢高低不關他的事,何必操心?因此他不再談價錢。他問道:“這個樣品我要帶回去給知府老爺看,我要拿五十兩銀子嗎?哦,還有火藥彈子。”

鄭克義:“瞧您說的,您這是在幫我的生意,這一件是樣品,我怎麼能夠要您的銀子呢?哦,這是五十兩銀票,給您做茶水錢,請您笑納,不成敬意。”

說著,鄭克義把銀票放在桌子上。看着銀票張主簿立刻就露出了笑容,這一支三眼銃也值五十兩,總能設法再撈一點。

他笑着說道:“我就不言謝了,今後的買賣還長着呢,你定能生意興隆,發財發財!”

“好好,有錢大家賺嘛。”

“你現在手裏有多少?”

“這麼貴的東西哪會有多呀?在下手裏只有十支。只要朝廷再要,要多少在下去找西洋人就是了。”

現在確實只有十幾支,當然還在陸續產出。

。。。。。。

有人可能有疑問:為何一定要到海島上來看貨呢?直接把三眼銃的樣品送給知府大人不就得了嗎?

如果仔細想,那樣做會有很多隱患。試想一個商人的身份帶着這麼好的東西到處走不安全,並且是福建的首府之地,這東西畢竟是武器呀?如果有人起黑心,丟了貨不說,還有危險。所以只能是在遠離官府的地方才方便談生意,雙方都放心。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3章:深藏不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