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謚號
大中皇帝以前叫李怡,登基后改名李忱。
唐朝中期后,皇帝繼位一般都會改名,原因也是為了改個不常用的字,免得因避諱的原因影響天下士人。
皇帝這時臉上微微帶着笑意,似乎很享受穿上龍袍的繁瑣規矩,夏季雖然炎熱,但朝會還是穿得很正式,還好早上比較涼爽,旁邊宮女不停地扇動巨大的扇子,讓室內涼風習習。
周圍沒有人說話,收拾停當,一名宦官叫道:“擺駕宣政殿。”
於是前呼後擁出了蓬萊殿,皇帝坐上御輦。
只有正式朝會和大型典禮皇帝才會坐御輦,其他時候都是騎馬。
郭弘也不敢說話,就跟着隊伍默默走着,不一會返回宣政殿。
“陛下駕到!”
殿內朝臣早已到齊,一起端着笏板躬身行禮,山呼萬歲。
皇帝落座,擺手示意平身,郭弘他們進入殿內就分列到大殿兩側。
郭弘仔細打量這間殿閣,熟悉之感油然而生。
皇帝坐在木塌上,手扶憑几,木塌在寶帳中,帳子三面掛起,背後一面落地。
憑几就是一种放手臂的小木凳,也叫挾軾,一般有三十多厘米高,上刻花鳥蟲魚,造型典雅,十分精緻。
這種東西後來跟椅子合併,成為座椅的扶手。
皇帝左右手各有一個憑几,但身後沒有靠的地方,只能跪坐得比較直。
其實中唐以後已經開始流行坐椅子,但正式朝會還沿用古制。
下方眾臣也席地而跪,這君臣互相跪,不存在誰跪誰。
殿內都是木製地面,又鋪了坐席,群臣不需要像清朝大臣那樣自己帶墊子。
說起來清朝人的膝蓋才真是硬,跪的都是青磚。
日本沿用唐制,將這種規矩一直保持下來。
皇帝身後有兩個宮女舉着巨大的扇子,由孔雀翎羽製成,名為掌扇,交叉陳設,這是一種儀軌,以增加帝王威嚴。
大殿兩側懸挂着巨大如帆的的布扇子,有宮人不停拉動繩子,巨扇來去鼓動,讓殿內保持涼爽。
殿宇很高,達到十米左右,人在殿中會倍感自己渺小,由是生出敬畏之心。
郭弘看着御座,眼睛有點濕潤,幾年前那上面坐的還是自己的養父。
他現在已經完全融合了過往記憶,那些記憶都是帶着深深的眷戀,一想到就會引動心緒,傷心切齒。
郭弘站在右邊一排後面,看向左側為首的兩個宦官,那是樞密使王元宥和左軍中尉馬元贄。
他盯着馬元贄,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想把這些深深刻在腦海里。
這時司禮的宦官高聲叫道:“有本奏來。”
……
東內大明宮紫宸殿內,皇帝正跟兩位樞密使、四個宰相議事。
這是朝廷最高級別的會議,按照慣例,神策左右兩軍中尉雖然實權很大,但並沒有資格參加,只能在殿外等候。
皇帝坐着寶座上神態安然。
這裏是天子便殿,不同於明清,四位宰相都是坐着的,很像一場家庭聚會。
雖說像家庭聚會,但皇帝跟大臣之間的距離也保持在兩丈開外。
殿中侍御史鄭愚正在觀察者宰相們,他負責隨駕糾察大臣失儀,如果宰相咆哮朝廷、吐沫星子亂飛,驚擾了陛下,就會上本彈劾。
他是廣東番禺人,出自滎陽鄭氏旁支,家中豪富,據說童僕都穿綢衣,開成二年(公元837年)中進士,是宰相魏扶的門生。
皇帝身邊是八個內侍,五個護衛武藝高強,一個是管文案的內侍,負責記錄,還有兩名隨侍,負責端茶倒水,隨時聽用,郭弘就是其中之一。
駙馬鄭顥也在一旁的書案后坐着,他是翰林學士、知制誥,負責起草詔書。
四位宰相正襟危坐,不存在某些電視劇里那樣橫躺豎卧的,否則就是殿前失儀,御史一頓彈劾,馬上就會外放出京。
你說歲數大可以優待嗎?
當然不行,如果生病就可以請病假不上朝,病得時間久了就必須請辭。
歲數大體弱多病還不肯請辭的,御史會彈劾他戀棧不去昏聵誤國。
“張司徒病逝於任上,今日招諸位來,就是要議一議如何處置?”皇帝見眾人不語,就發話問道。
今日幽州盧龍軍送來奏報,說節度使張仲武病逝,眾軍擁戴其子張直方為節度留後,請旨定奪。
左首第一位的是白敏中,今年五十八歲,官拜從二品的尚書右僕射,是尚書省的長官。
他是執政,自然要最後發言,於是看了一眼下首的魏扶。
兵部侍郎、判戶部魏扶出自巨鹿魏氏,是魏徵的四世孫。判戶部意思是他兼管戶部。
而此時的戶部尚書是崔龜從,那這位尚書在幹什麼呢?他在判度支,就是管理全國財政。
由於稅務財政太繁瑣,所以將戶部其他工作交給魏扶代理。
魏扶一直受到白敏中的提攜,自然知道要替他打頭陣,於是向皇帝拱手,欠身說道:“陛下,張司空為國操勞,大破回鶻,北逐山奚,拓地千里,乃是會昌至今戰功第一,臣以為應該從優議敘,伏請聖人明鑒。”
張仲武在會昌年間西征回紇,與石雄分兵出擊,大破敵軍,烏介可汗遠遁西域隨後亡國,這是滅國大功。
大中初年,張仲武又北伐諸山奚,破軍殺將,大獲全勝,將大唐邊界向北推了數千里。
魏扶說他是自從會昌年以來戰功第一,名符其實。
皇帝微微點頭,說道:“那麼魏卿快說說,該如何從優?”
魏扶道:“這從優無法兩樣,一是極盡身後哀榮,需要封個好的謚號。二是厚待其宗族,封賞其子張直方為節度使,並大賞盧龍將士,以安其心。”
這些話中規中矩,是老生常談。
皇帝掃了一眼兩旁侍立的樞密使,左邊是王居方的養父王元宥,右邊是宋叔康。
兩樞密使雖然位高權重,但在議事時只能站着在皇帝身旁,他們是家奴,按規矩是沒有位子的。
此時二人低眉順眼,默不作聲,他們知道如果插話就是僭越。
皇帝看向另一邊的兩位宰相,問道:“馬卿和崔卿以為如何?”
右首坐的馬植是正三品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這位是馬英九的祖先。
“微臣以為魏侍郎說得很好,尤其是這謚號需要好好斟酌一番才是。”
右首第二位是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崔鉉,只聽他說道:“臣以為張司徒是國之干城,一向忠心耿耿,謚號可以用‘忠’字。”
魏扶見兩位中書侍郎都說話了,便笑笑不做聲。
他只是兵部侍郎,按理說輪不到當宰相,因為白敏中大力推薦,才得到“同平章事”職銜的。
自己根基淺薄,平時要謹言慎行,免得被御史抓到把柄。
雖然今日當值的是他的門生鄭愚,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其他宰相門下也有相熟的御史。
唐代最初只有三省長官才是宰相,後來因為從二品的尚書僕射一般是榮銜,就將標準下放到六部尚書一級,當尚書出缺時,也可以用其副手侍郎。
郭弘這兩日惡補了下有關知識,他嚴重懷疑李唐朝廷這種將一二品官位寧願空着也不隨意給人的作法,是為了省俸祿。
如今二品以上的官員,全國加起來不超過五人。
尚書省最高長官是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曾經當過,從此以後便不再授人。
下面是左右僕射,如今左僕射空缺,右僕射是白敏中。
再往下是六部二十四司。
如今兵部就沒有尚書,只有兩個侍郎。
所以魏扶這個兵部侍郎是剛剛踩線,比他資格老的還有好幾人,比如戶部尚書崔龜從、工部尚書柳公權,資歷相當的也有兵部侍郎、判鹽鐵轉運使崔璪(zao)等十幾人。
御史台那麼多人,對他這種資格不夠而幸進的官員,都瞪大了眼睛,就等着拉他下馬呢。
何況謚號應該由太常寺的太常博士議定,然後送報皇帝批准,宰相們也就是隨口說說,他就不湊這個熱鬧了。
右首的馬植這兩日心情很好,他出自扶風馬氏,剛跟左軍中尉馬元贄認了同宗,攀附上這個權宦,想來不久就可以找機會將白敏中搞下台,也弄個執政噹噹。
唐代的讀書人的最高目標就是執政,一般退休時可以得到從二品以上的官銜。
人這一輩子能掌握天下權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枉世上走一遭了。
他瞄了一眼對面的白敏中,見這老頭白髮蒼蒼,精力不濟,似乎在打瞌睡,心中不禁暗暗冷笑。
再扭頭看了一眼崔鉉,前一段日子,二人聯手將周墀(chi)趕出朝堂,如今也有對付白敏中的默契,算是暫時的同盟。
馬植見暫時沒人說話有些冷場,就想再說兩句,突出一下自己,在皇帝心中留下有獨到見解的印象。
只見他輕輕捋着長須說道:“臣以為張司空戰功既然是會昌以來第一,還是加個武字為好。”
古人把戰功稱為武功,這就是帝王文治武功的由來。
皇帝一聽,臉就沉下來,哼了一聲,站起身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