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辛亥之後,為清流亡(1)

陸 辛亥之後,為清流亡(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www.bxwx.org筆下文學此役,讓三千年的封建中國徹底成為歷史。但是每箇舊朝落幕後,都會有些留戀的志士,要抓住舊朝的尾辮,演繹忠貞的形象,寧願做遺老,最早便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寧願餓死也不投靠改朝換代后的新朝,最後留名青史,也令後世爭議的,恐怕就是王國維了。

單看他對西方哲學和世界知識的狂熱,很難理解他的這種極其保守的選擇。為什麼,他會和辛亥革命產生隔膜,把自己拒絕在歷史進步潮流之外?

早在維新時期,他聽說西方人禁止日本兩年後不準再譯西書時,還異常憤慨地說:“日本通西文者不多,不譯西書也無妨。若禁中國譯西書,則生命已絕,將萬世為奴矣!”他對現代的西方,是擁抱的態度。而之後沉迷於西書,也完全不像個保守的傳統士大夫,抱着孔夫子的柱子不放,迂腐的排外態度。

維新失敗后,1901年他到日本留學,那時反滿風潮在青年人中流行,他就在給羅振玉寫的信中說:“諸生騖於血氣,結黨奔走,如燎方揚,不可遏止。料其將來,賢者以殞其身,不肖者以便其私,萬一果發難,國不是不可問矣!”

他對革命的看法是,青年學生們血氣方剛,結社成黨,反清勢頭擋都擋不住,將來不是犧牲,就是乘機滿足私慾,如果革命真的爆發,國家的前途難料啊……雖然極有遠見之明,但對革命,只是冷淡地觀望,不參與,不鼓勵,反而隱隱擔憂,看來對他,學習西方的知識,與學習西方的政治體制是兩回事。

這是他學習西方的矛盾之處。同樣,反對科舉制度的羅振玉,也不支持革命,不贊成共和。都是既不徹底的保守,又死守宗室王朝的政營的不新不舊的角色。

1906年,經羅振玉引薦,他得以被滿清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接見,並受到賞識,成為學部編譯,其職務包括主編審及審定教科書等,這就像加入了*,形式上,受到了滿清的“知遇之恩”,報了科舉考場失利之仇,滿足了士大夫的成就感。而且,這讓他在北京的生活過得好起來,能得以常常去喝“大酒缸”,興緻較高,故此,在心理上,還沒積累起對滿清政權的排斥。

辛亥革命時,起義不斷,尤其武昌起義勝利的風聲傳來,對時局敏感的羅振玉趕緊來找王國維,和他約定,各自為全家老幼備足鹽米食品,一旦京城發生政變,就都躲在家裏,閉門不出,效死清室。

這就是他們做遺老的開始,典型的傳統儒士,視忠君為使命和節氣……長期埋頭於書籍整理的王國維等,未和革命直接接觸,使他們對革命比較隔膜,他們看到的只是“作亂”,不是禮樂和諧的新政治。牛bb小說閱讀網www.bxwx.org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上一章下一章

陸 辛亥之後,為清流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