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
伊闕山,又稱龍門山,這裏是洛陽東南方的天然屏障。
相傳,上古時期水患嚴重,大禹治水,為了疏浚洪水,將此山劈為東西兩端,中間流過伊河,伊河之上的山間曠野被人稱作龍門。久而久之,這座山就叫成了龍門山。
自北魏以來,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多有皇家貴族在此山之上開鑿佛窟,此時已有大大小小上前尊佛窟。大佛高有十餘丈,氣勢宏偉;小佛也有一丈有餘,形態逼真。
此地為佛教勝地,香火鼎盛。即便是在這亂世之中,也多有善男信女前來祈福。
龍門山下,是中原最大的洛陽王城。此時,這座城市的佔據者叫做王世充,他本是楊廣任命的洛陽守將,後來通過政變鴆殺皇室上位。遂改易旗幟,立國號為“鄭”。
鄭之轄地,在中原腹地,是隋朝末年諸路兵馬鏖戰的主戰場。先後有瓦崗軍與隋軍、李密與隋軍、唐軍與洛陽守軍、李密與宇文化及、李密與王世充,歷次大戰,參戰各方累積投入的兵馬多達幾百萬。
每次戰爭,都要導致大批士兵的死亡,少則幾百幾千人數,多則幾萬甚至數十萬人數。中原鏖戰,不知死去了多少人數,耗費了多少錢糧。
城池變為焦土,生靈化為白骨,比比皆是。由於頗受戰爭之摧殘,鄭國內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百姓因戰爭和飢荒減員十之八九,士農工商百業凋零。
諾大的國土,千里不聞雞鳴不見炊煙,只見荒草之下的森森白骨狐丘兔窟。
因而,鄭之國力,在諸多割據勢力之中,最為虛弱。
唐朝自取得河東之戰的勝利后,聲威日隆。風雲變幻之間,王世充已經感到隱隱的殺氣從西邊吹來。
他知道,唐朝很快就要兵出潼關,唐與鄭之間的大戰已經為期不遠,必須早做準備。
剛剛開春,王世充就向全國下達了徵兵令,凡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皆需參軍。
王世充下達了全國總動員,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全部都要做備戰工作——鐵匠鋪將所有的庫存鐵料用來打造兵器、布帛行和制衣行聯合趕製軍服、油麵茶肆全部準備軍糧、商人道士僧侶學子及所有無需供應軍需的男子全部都要參戰,就連婦女小孩都被勒令爬上枝頭採摘用來製作箭桿的木棍……
龍門山由於水源充足、地勢開闊,又有大量的佛寺、閣樓,更兼寺廟佔有大量田產,儲糧豐富,王世充特意將此地選為全國徵召新兵的練兵場。
進入六月,隨着各州縣新兵源源不斷地到來,龍門山下日益擁擠。伊河兩岸,大佛腳下,密密扎扎立起了一排排白色的帳篷。
到了夜晚,篝火星星點點整夜不熄,將龍門山映照的白晝一般。統兵大將單雄信坐鎮此地,加緊對新兵日夜操練。
因為他知道,留給他的時間不多,必須儘快訓練出一支合格的軍隊。
眼看大戰在即,王世充為了鼓舞士氣,親自前往龍門山視察。
他到來之時,已接近黃昏,皎月漸漸升上半空,越來越亮。
王世充站在巨大的佛尊之下,向集合在近前的新兵們訓話——“各位同胞子弟們,這裏是佛門聖地,佛祖面前朕不敢欺瞞大家。敵人就要來了!他們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為了我們的親人,為了我們的家園,勇士們,舉起長矛,拔出長劍,準備戰鬥吧!把敵人趕出我們的國土,讓他們嘗嘗我們刀劍的滋味……”
單雄信在一邊附和道:“保家衛國,誓死滅敵!保家衛國,誓死滅敵!”
高台之下,大多是一張張恐懼而又迷茫的臉孔,他們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大的陣仗。只是機械地舉起手臂高聲地喊了起來!
聲響震徹山谷,驚起了林中的飛鳥。王世充趁着夜色,飛馬回到宮中。
洛陽城中,所有閑置的民房、鋪面,此時全部改造成了兵營、馬廄、軍械庫,從龍門山訓練出來的新兵陸陸續續進入城中駐紮了下來。
王世充動用了全部能夠動用的馬車、牛車、驢車,晝夜不停地從洛口倉往洛陽城中運送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