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說三國 簡述

楔子 說三國 簡述

說三國,不能不說曹操;說曹操,又不能不說三國。就像現代的社會,說世界,不能不說中國;說中國,又不能不說世界一樣。分子和分母,不管誰大,失去了一個,就不是完整的分數。

三國時代,是一個並不算漫長,但卻十分動蕩的時期。正因為動蕩,才造就了一個個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等一級重量人物自不必說,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沒有誰不知道大名吧?許褚、張遼、徐晃,以及東吳的周瑜、魯肅,一個接連一個,有誰會不知道?這麼多的人物,留下了數不清的故事。他們混雜在一起,組成了一首首史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吸引了無數的人。

我呢,從小就特別喜歡看三國故事。三國中的故事,最先影響我的,現在已經記不清是什麼了。我成長的地方,其實就是三國故里。在過去的這裏,就發生了許多三國的故事。毫無疑問的是,對三國的最初認知,我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評書也好,連環畫也罷,對我的三國情結,起到潛移默化的催化作用。不知不覺中,我喜歡上了三國,以至於喜歡上了中國的整個古代歷史和文化。可以說,三國的故事,開啟了我的歷史愛好,融入了我的身心,到現在,依舊對我影響頗巨。不信?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我第一個買的就是《三國演義》。

到了後來,我買了一套《二十五史》。那時,還很年輕,剛走向社會。當時如果有現在的網絡炒作慣例,我一定很快會“被”走紅的。一大摞子的書,字兒跟綠豆差不多,筆畫比蚊子腳還細,連個標點都沒有,我當時還美其名曰,原汁原味。如果當時買的是竹簡版的,我想,帶回家,一定會累死一大批驢的。

說笑歸說笑,要想看懂它,比我想像中的難度大多了。我一般是挑揀一些自己較為熟悉,或感興趣的先讀一下。《三國志》首當其衝。我原以為,《三國志》是學者版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通俗版的《三國志》。因為《三國演義》全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嘛。看來,我被忽悠了。涉世不深,在所難免。不論如何,我當時對《三國志》產生了疑惑,認為它與《三國演義》有很多相抵觸的地方。甚至懷疑是不是作者當時收取了什麼好處費,不惜篡改了歷史。

一開始,我和大家一樣,最喜歡的應是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本章節隨風手打www.bxwx.org#還用說,這正是《三國演義》輿論導向的功效。從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到張飛大戰長坂坡,關羽兵敗麥城,劉備白帝託孤,每一個故事,都打動着我,讓我激動不已。那時,對曹操的仇恨,遠遠高於董卓,誰叫他比董卓更毒辣陰險,處處與劉皇叔作對,活的時間更久呢。孫權也放他不得,好好地孫劉聯盟,被他破壞了,還派兵攻打荊州,殺了關羽。關羽在老百姓的心中,可是個神啊,怎麼能說殺就殺了?這是誰都不敢相信的結局啊。徐晃呢,怎麼也為虎作倀,幫着東吳打關羽?關羽可是你的好朋友啊!周瑜這小子真該死,幾次三番,要害諸葛亮,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袁紹和袁術,原本不是兄弟嗎?怎麼也相互打起來了?憑二袁的力量,聯手起來,還不打遍天下無敵手嗎?想必沒有看過曹植的煮豆詩吧,要是曹植早生幾年,可能會醒悟的,可惜他們被生得太早了。

歷練,能改變一切。理性慢慢戰勝感性,成熟慢慢摧毀幼稚。時間一久,就發現自己原先的看法又錯了。否定之否定,果然有道理。每一層的發展,的確是層層遞進的。以前被否定的事物,雖然會被平反,合理性的東西會被承認,但終究不再等同於從前了,只能會更高於從前。

逐漸地,我開始慢慢地走進《三國志》,從中發現了與《三國演義》不太相同的另一番景象。特別對曹操,也更是有了新的認識。他的雄才偉略,在同時代,遠遠遠遠超出其他任何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得絕妙。絕倒。漸漸地,曹操在我心中的地位逐漸加強,慢慢取代了劉備大哥的位置,我也搖身一變,走進了“曹營”,開始挺曹了。曹操的身上,有很多過人的地方。無怪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高度評價了曹操,並把曹操放在該書第一位,登台亮相。他的原文如下:“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它的意思是,在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許多英雄豪傑,趁勢而起,而袁紹佔據四個重要州郡,異常強盛,沒有對手。曹操呢,運用自己的才智,善於用人,最終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是一個不尋常的,具有在當世無人匹敵的人物,無人可望其項背。可謂評得中肯。曹操的歷史功績,應遠大於劉備和孫權。我在想,曹操在歷史上,應該是一個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這些冠冕,只是對他的籠統概括。看完《三國志》,包括裴松之的註解,我對曹操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曹操的武藝超群,書法藝術的高超,等等,都在書中有佐證。而他在初入仕途時,所做出的業績,不得不令後人為之汗顏。曹操的形象,漸漸地,在我的心中開始變得豐滿,變得可愛。人物,是離不開環境的,尤其是大人物,更離不開他的生存土壤。如果曹操生在承平之時,一定是個好的父母官,一定不會亞於宋朝的包青天了,一定會是另一種全新形象。當然,曹操不是聖人,不可能完美無缺,而他身上的諸多缺點,其實也正是那個朝代的現實,所折射到個人身上的一種無奈罷了。人不能選擇歷史,但可以創造歷史。歷史上的人物,不能單純地以“好”和“壞”區分的,也絕對不是以某本正史為準的的。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風尚;每一個階層,有每一個階層的喜好;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準則。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一萬個人心中,就會有一萬個佛。到底誰對誰錯,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都沒什麼關係。對有對的原因,不對有不對的道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人”和“壞蛋”,是兒時對電影或故事書中人物的判斷。如果把這種簡單的邏輯判斷方法,用在對歷史人物的褒貶上,恐怕太低幼了。

其他的呢,如劉備,一個逢人就自稱大漢皇叔,一副仁義道德的君子形象。一碰到倒霉的事,便哭哭啼啼,活像一個可憐的女人,讓人不忍心傷害他。本身,他的形象,打動了每一個喜歡三國的人,也打動了曾經的我。他的仁厚,成為那個時代的標榜,一直影響到後人,以致成為一個沒人敢否決的流傳千古的道德模範。似乎誰提反面意見,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至少也會被餵飽口水。也許他確實如此,或他確實這樣做過,努力過,並以此為自己一輩子的終極目標。但我還是質疑。他的戎馬一生,沒有一點血腥味嗎?不可能的,戰爭肯定會死人,而且會死很多人。一將功成萬骨枯,何況是打江山,坐龍椅呢?別的不說,就說關羽死後,他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執意向東吳發兵。衝動是魔鬼啊!衝動是要付出代價的。幾十萬大軍,葬送在他的手裏,成了孤魂野鬼。這些人的父母兄弟呢,會是怎樣的悲痛?他們,全被劉備的一己之念,做了關羽二弟的祭品。私仇與國恨,在桃園三結義的結拜下,完全顛倒過來。糊塗啊!關羽之死,不能把責任全推到東吳身上。即使關羽是倒在東吳的戰刀下,也要深思其原因啊。關羽的傲氣、霸氣,雖說是為了大哥的江山,為了穩固荊州的每一寸土地,屢次對曹用兵。虧他還熟讀“春秋”,精通兵法。關羽幾次大勝,震懾了曹營,當然也會觸動孫權,威脅東吳的安全。再加上對士大夫不重視,還不善於做好睦鄰友好的工作,結果一不留神,前後受敵。內部也開始瓦解,戰鬥力急速下降,一敗塗地。真有點像烏江邊的項羽,英雄走向窮途,雖壯烈,也悲哀。在這件事上,劉備沒有責任嗎?那麼大的荊州,全權交給關羽,沒有絲毫的制約。只顧在西蜀打着恢復漢室的旗幟,去做自己的皇帝,對屬下沒有看管好,應負全盤責任。其餘的呢?孫權,我原以為,他只是憑藉了父親和哥哥打下的基業,坐穩江東不就得了。還不知足,一直想奪荊州,卻沒什麼本事。最可恨的,是他居然單方面撕破孫劉聯盟,殺害關羽,還先後向自己的死敵曹操父子俯首稱臣。可惡,一個十足的奴才相。火燒赤壁前的英雄氣概,哪去了?現在明白了,這是權術啊!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現在細想一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各有所長。前者廣受群眾喜愛,通俗易懂;後者記載了許多歷史,為研究三國提供了詳實的資料。《三國演義》的內容雖也離不開歷史,甚至也為研究三國歷史提供了借鑒,但畢竟不能代替史書。書的裏面,承載着太多太多的作者和大眾的感情,把善惡擴大化,黑白化,簡單化了。大眾的審美,雖然樸實,但他的力量,遠勝於學者的理性。

總之,《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演義》,就像《三國志》就是《三國志》一樣,彼此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不能相互替代。當然,從歷史研究的角度,應以後者為準的較為妥當。

還是先走進曹操吧,慢慢去品味曹操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驚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三國志風雲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新三國志風雲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楔子 說三國 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