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替罪羊

第142章 替罪羊

商鞅毫不客氣地受封商於之地,這是自取滅亡的第一個原因,而自取滅亡的第二個原因,就是責罵聲一片的變法,需要一個替罪羊。

在軍國奴隸主義之下,商鞅將秦國的百姓,全部武裝成了國家的奴隸,男人負責打仗,女人負責農業生產。稍有怠慢或不滿,殺之。

商鞅曾經在渭水河畔,一次處決七百多“犯法”的百姓,當時渭水盡赤,罪犯家屬的號哭之聲動於天地。

商鞅的刑法,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屠殺借口!如此好殺,商鞅在秦國不得民心,人人喊打,就屬正常了。

不但秦國的百姓,秦國的舊貴族,也對商鞅恨之入骨。秦國的變法,除了商鞅自己發明的這部分軍國奴隸主義,其實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照搬魏國的變法,限制貴族的力量,將權利集中到魏王手上。

自魏國率先變法之後,秋時期那種公卿勢力龐大威脅到國君的事,幾乎就不存在了,包括封君和封地,也逐漸不再世襲。這限制了貴族的權利,對國君是好事。

秦國變法也在做同樣的事,在商鞅的嚴格執行下,舊貴族遭到嚴厲的打壓,商鞅也得罪了一大批權貴,包括被他削掉鼻子的公子虔。

在民憤洶洶之下,秦國變法必須有一個替罪羊,這個替罪羊不可能是秦孝公本人,他只能是商鞅。也就是說,殺了商鞅,秦人對變法的抵觸緒將大為降低。

可是秦孝公不能殺商鞅,至少他自己死之前不能,因為他當年寫的招賢書上明確有這四個字:“與之分土。”秦孝公招攬東方人才入秦,如果他殺了商鞅,誰還敢到秦國來效力。

秦孝公不能給後來即位的秦惠文王留一個大難題,他必須為秦惠文王繼續變法減輕壓力,但必須等自己過世之後再殺商鞅。

那麼殺商鞅的重任,就落到了秦惠文王的肩膀上。果然秦孝公剛過世,秦惠文王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剷除商鞅。

秦國咸陽,王宮之內的密室。

秦惠文王與幾個秦國宗室重要成員,商議用什麼理由處死商鞅。秦惠文王還沒有正式即位,他高鼻深目,臉如冠玉,站在密室之中。

一位秦國宗室成員道:“衛鞅割據六百里地,雇傭勇士,心懷不軌,不如治其謀反之罪!”

謀反?就憑商鞅那幾百個雇傭兵,簡直就是笑話。

又一人建議道:“衛鞅割據六百里地,造成國貧民困,不如治其貪賄之罪!”

商鞅的封地是秦孝公封的,雖然並非心甘願,若以這個作為理由,后怕是沒人敢來秦國了。

其他人也陸續發表意見,但他們提出的罪名,都令人覺得有些牽強,這些罪名不足以給商鞅治罪。

秦惠文王有個異母弟弟,叫公子疾,智計多端,人稱智囊。此人與惠文王從小一起長大,哥兩親密無間,他年少老成,深有城府。

等眾人發表完看法,都沒了主意,公子疾不慌不忙道:“主公,可曾記得太傅所受之刑?”

幾年前秦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犯了一些小錯誤,按照秦法應該受到懲罰,結果商鞅給太子免罪,卻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給削了。

秦惠文王咬咬牙道:“怎敢忘記,太傅此後再未出過府門!”

公子疾問道:“以此為理由殺商鞅如何?”

密室中立即炸開了鍋,眾人本來很有秩序,輪番表達意見,公子疾一說完,眾人議論紛紛,難道秦惠文王還沒有正式即位,就要背一個公報私仇的黑鍋嗎?

秦惠文王卻沒有說話,若有所思的樣子。

等局面稍微平靜下來,公子疾接着道:“以國讎而治商鞅之罪,列國人才必遠遁。以私仇而治罪商鞅,只損一時之名聲爾。”

話說的很有見地,如果秦國以任何國家罪名來給商鞅定罪,比如謀反,比如割據封地,那麼列國的人才都不敢再來秦國任職,害怕最終得到同樣的結果。如果以秦惠文王公報私仇作為殺商鞅的理由,那就好多了,誰讓商鞅曾得罪太子呢?列國的人才只會認為給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一陣躁動之後,密室當中每一個人,都在細細品味公子疾的話,若秦惠文王肯背上一個公報私仇的黑鍋,確實是給商鞅定罪的一個好辦法。

秦惠文王也是這麼想的,他嘴角斬釘截鐵地說出一番話:“此事就如公子疾所言去辦,眾卿一定謹守消息,待國喪完畢,即可發兵捉拿商鞅!”

商鞅留在自己的封地,秦孝公去世,他不敢去咸陽弔喪。

商鞅通過各種途徑,收到秦惠文王要對付自己的消息,他不知秦惠文王會以何種罪名給自己治罪,但他還是害怕了,恐懼了,於是決定逃亡。

商鞅究竟犯了什麼罪,導致他放棄封地,遠走逃亡呢?要說商鞅犯了什麼具體的罪,誰也說不上來,或許商鞅犯的罪就是:犯眾怒,得罪了秦國所有人。

既然決定要跑路,商鞅絕不坐以待斃,他一直做着死裏逃生,或者勝利大逃亡的嘗試。

商鞅的封地商於之地,地方不小,處於秦、楚、魏三國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國的關中,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魏國的上洛,西南是秦嶺。

商鞅如果逃跑,似乎只有楚國方向和魏國方向兩條路。

向楚國方向逃跑,是最先被商鞅否決的方案,因為在商於之地和楚國南陽之間,有一座秦國的要塞武關,商鞅以他幾百雇傭軍,再加上戍守的一千多軍隊,到了武關這種要塞,毫無疑問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

即使商鞅僥倖通過武關,又還要通過楚國的方城,如果沒有楚國駐軍的同意,越過方城的難度不小。

即使最後到達楚國,被楚國遣返的概率還非常大。新即位的秦惠文王,早在為太子的時候,就定下兩門列國聯姻之親。其一是楚國公主羋八子,此女後來一直為秦惠文王寵幸,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鼎鼎大名的秦昭襄王。秦、楚關係自秋以來就很不錯,現在又有共同的敵人魏國,商鞅被遣返的概率真不低。

於是魏國的上洛方向,成了商鞅重點考慮的方向。可惜當商鞅派人到魏國,魏惠王卻並不願意接納商鞅,上洛的守將堅決遵從王命,不放商鞅進上洛。

上洛也是處在險峻的秦嶺之上,雖然守軍不多,但魏軍專門選擇險要的地方修築堡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上洛的守軍不配合,山高水險之下,商鞅縱然能逃出去,其萬貫家財絕對要留在秦嶺之中,當然是不能走這條路了。

那麼商鞅還有第三條逃跑路線嗎?商鞅是絕頂聰明的人,軍國奴隸主義這種極端戰略都能發掘並加以實施,構思一條新的逃跑路線,並帶走大部分家產,自不在話下。

商鞅規劃的路線是這樣的:從商於之地北上進入關中,然後向東到達黃河,再走水路通過“崤函通道”,到達韓國境內。

當時的“崤函通道”為魏國控制,走陸路是不行的,只有沿着黃河東下才是唯一出路。雖然那裏黃河水流湍急,自然環境非常不妙,但逃跑哪能沒有危險呢,何況當年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也正是走的這條水路。

商鞅如果到了韓國,既可以選擇留下,也能以韓國四通八達的交通,走水路到故國衛國,或去楚國、趙國甚至齊國。

雖然東方六國對商鞅變法不能完全認同,也不想模仿,但是天下之大,相信還是有商鞅的容之地的。

商鞅規劃的逃跑路線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封地“商於之地”到關中;第二階段是向東到達黃河;第三階段走水路到韓國。

規劃好了逃跑路線,商鞅率領他的數百雇傭軍,外加一千多商於之地的戍守軍,總兵力兩千餘人,開始了逃亡之旅。

商鞅親自創造和實施了軍國奴隸主義,秦國的青壯年都被拉到軍隊中,商於之地的青壯年也是如此,因此商鞅只能組織一千多老弱病殘的當地戍守軍,跟隨他一起逃亡。

由於商鞅的逃跑路線設計的反常,只要速度足夠快,咸陽來不及派追兵,他就能迅速到達“崤函通道”,秦軍是絕對不敢進入追擊的。

商鞅只要進入了魏國的“崤函通道”,製造木筏沿着黃河而下,理論上魏軍攻擊他的可能也不大。因為魏惠王只是不願接納商鞅,如果魏惠王有心害死商鞅,肯定早就把商鞅忽悠到上洛動手了。“崤函通道”的魏國守軍,在沒有獲得魏惠王明確截殺商鞅的命令前,絕不會貿然動手。

只要魏軍不攻擊商鞅,商鞅就能進入韓國境內,選擇就很多了,肯定可以逃出生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秦命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秦命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2章 替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