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隨波逐流

第五百六十八章:隨波逐流

楊清心笑道:“我的意見正與妹子,相反,可能才是虛偽的,什麼才是現實的呢?難道面對自己內心的追求就是虛偽的嗎?誰又和這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隨波逐流,做一個俗氣庸俗又斤斤計較的人,才不是虛偽嗎?”

上官婉兒心想,這楊大人說的也是有幾分道理,這世上其實本沒有什麼虛偽,可真是只不過人們拿現有的評判標準去評判別人的生活目標和追求,才有了虛偽和現實兩個詞,不然的話沒有參照物又哪來的虛偽和現實呢,所以他說的確實是有道理。

還真是不能那世俗的標準去,評判我們內心真是存在的追求,只要這個追求這個夢想,不耽誤別人的生活起居,又與他人何干。

上官婉兒笑道:“大人,說的實在是太有道理了,我甘拜下風,就是這隱士到底是什麼人呢?”

武則天笑道:“那,“隱士”,就是隱藏起來的“士”。而“士”必須是有知識、有追求的高級知識分子,就是“文化精英”,要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住在山林里,那不是隱士,估計不是山民就是土匪。”

上官婉兒說:“太后,這話我可不愛聽,什麼山名就是土匪,難道不識字的不可以作為隱士嗎?”

楊清心心想,這人還真是有階級層次的思想,也難怪她會有這種階級思想呢,她本人以後就是一國之君,接觸的又全是皇帝,在皇帝眼裏沒有階級之風又有什麼之風呢?人都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吧。

要是這麼說話啊,楊清心也就不認同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見得,不認識字的人就沒有什麼追求和理想了。

楊清心笑道:“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說最早的隱士是堯舜禹時代的許由和巢父。這是兩個“牛人”,特別是許由,“牛”到堯帝到處找他,要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僅“牛”,估計還有“潔癖”,聽到堯帝“很庸俗”地讓他當帝王的事,覺得耳朵被污染了,趕緊去水邊洗耳朵。果然是隱士啊,一般人對領導的話都是洗耳恭聽,許由是洗耳不聽。另一個隱士叫巢父,聽名字就能知道他家在哪裏——他是住在樹上的。巢父正牽着牛要到河邊飲水,得知許由洗耳的原因之後,覺得堯帝污染了許由的耳朵,許由的耳朵又污染了小河,他趕緊把牛牽到上游去飲水。”

笑道:“還有一個故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詩人賈島去找隱士,一直找不到,問童子,童子也不知道隱士躲在哪個白雲縹緲的地方曬太陽呢。”從許由的故事和賈島的詩中,我們可以梳理出隱士的一些特點。

又說:“第一,隱士是身懷“高才”的人,所以又叫“高士”。他們必須是身懷絕技的世外高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強的人往往都是隱士。獨孤求敗、風清揚、一燈大師等隱士,哪個不是江湖絕頂高手。而那些登上武林之巔的一代宗師,最後也告別江湖的刀光劍影。楊過創立了“黯然銷魂掌”,隱居了;張無忌“九陽神功”等四大蓋世武功為一體,隱居了;令狐沖習得“吸星大法”,誰不服就拿“吸星大法”去吸他,成了武林第一,隱居了。總之,隱士的第一個特點必須是最牛的人。”

第二,隱士是藏起來不見人的。《三國演義》中,劉備三兄弟幾次去找諸葛亮,兩次都沒有見到人,最後一次見到了,還得等他午休結束才能進去見面。這就是隱士的“范兒”,要是一次就找到了,諸葛亮也沒有“矜持”一下就跟劉備出山了,那簡直丟了隱士的面子。隱士一般是生活在山林中,獨享山水田園,要是一大幫人住在一起,那是度假村,而不是隱居處。

第三,真正的隱士不會出去當官。他們追求內心的和諧,世界如何,天下怎樣,與他無關。

第四,隱士的行為和常人不一樣,他們總有一些奇特的愛好和脾氣。魏晉時代湧現了一大批隱士,他們大都有相同的愛好——“沒事服藥”和“長嘯當歌”。倒不是說他們病了,他們其實是想長生不老坐地飛升,就服用“丹藥”,就像吸毒一樣,整天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長嘯”就是沒事躲到樹林裏,氣沉丹田鬼哭狼嚎。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群體,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讀《世說新語》,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武則天笑道:“是從故事的角度來說明,飲食這個問題,可是本來是誰最先稱作隱士的呢?”

楊清心笑道:“《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調“士”,實在是不精確。《南史·隱逸》云: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

又說:“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如老子出關歸隱,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迷。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徵。例如,東晉大隱士陶淵明在窮困潦倒時,就唱:先師有立訓,憂道不憂貧,貧富常交戰,道勝五成顏。隱士從來都是貧困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八章:隨波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