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第248章

羅斯-宋聯軍近萬門大炮齊鳴,大量炮彈傾卸到意志軍陣地上,炮擊持續了兩多小時,最後以一陣沙丘火箭炮的齊射作為結束,隨後坦克和步兵開始發起攻擊。在炮擊中倖存的意志兵無力阻擋羅斯-宋聯軍的前進,羅斯-宋聯軍很快就突破了意志軍第一道防線,經過一天的戰鬥,羅斯-宋聯軍各突擊集團平均向意志軍縱深推進了十五公里。在隨後幾天的戰鬥中,意志軍的防守異常地頑強,羅斯-宋聯軍的坦克雖然繼續向前突破,但步兵卻被意志軍纏住,進展緩慢。羅斯-宋第一坦克集團軍攻佔鮑里索夫卡切斷了托馬羅夫卡意志第二百五十五、第三百三十二步兵師和第十九裝甲師的退路,但意志軍僅以兩千人代價突圍,雖然師長殉職。他們的頑強抵抗和勝利突圍為曼斯坦因將意志軍主力從別爾哥羅意志撤往哈爾科夫贏得了時間。羅斯-宋聯軍收復別爾哥羅意志,佔領意志軍後方的後勤供應基地博戈杜霍夫,繳獲大量意志軍物資和燃料。

由於羅斯-宋聯軍坦克隊前進很快,而步兵忙於清除被包圍的意志軍,羅斯-宋聯軍的坦克部隊和步兵已開始脫節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羅斯-宋聯軍這個弱點,他開始有計劃的撤退以贏得時間來集結兵力,等羅斯-宋聯軍進攻能量逐漸消耗后實施反擊。此時瓦圖京對形勢十分樂觀,他認為意志軍已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命令前線坦克部隊繼續進攻,切斷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的鐵路線,阻止意志軍逃脫。

意志軍已經集結完畢,並補充了充足的彈藥和燃料,曼斯坦因開始反攻,而此時羅斯-宋聯軍的坦克部隊仍處於追擊狀態,各部隊之間分散很廣,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後方,且經過多日激戰,彈藥和燃料都已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羅斯-宋聯軍對意志軍的進攻未有察覺。羅斯-宋聯軍正在重犯五個月前在哈爾科夫戰役的錯誤。羅斯-宋第一坦克集團軍的第四十九坦克旅和第十七坦克團被意志軍圍殲。由於羅斯-宋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及時趕到,這才避免了第一坦克集團軍的全軍覆滅。在意志軍的進攻下,羅斯-宋聯軍被迫後退,隨後羅斯-宋第六近衛集團軍的第六坦克軍被意志軍包圍遭到全殲。

雙方都遭受了巨大損失,意志軍的反擊雖然給羅斯-宋聯軍以重創,但曼斯坦因卻沒有力量進一步擴大戰果,而羅斯-宋聯軍數量上的優勢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很快又恢復了進攻。其後意志軍的反攻再也沒能給羅斯-宋聯軍造成威脅。羅斯-宋聯軍攻抵哈爾科夫西面的烏意志河北岸,並強渡烏意志河,在南岸建立了橋頭堡。攻打哈爾科夫的戰鬥異常激烈,強大的羅斯-宋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最後只剩下了五十輛坦克。羅斯-宋第五十三集團軍率先攻入城內,意志軍開始全面撤出哈爾科夫,退向第聶伯河的防線,沿途他們破壞了所有公路、鐵路和橋樑,污染了水源、焚燒一切農作物,毀壞了建築物。羅斯-宋聯軍收復哈爾科夫。

克斯爾會戰中,意志軍損失兵力二十五萬多人,損失坦克約一千五百輛,損失飛機一千架。羅斯-宋聯軍也為克斯爾會戰付出了更為慘重代價的代價,損失兵力八十萬,損失坦克六千輛,損失火炮五千二百門,損失飛機一千七百架。克斯爾戰場遍佈着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的屍體。雙方的區別在於:羅斯-宋聯軍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然能按照計劃發起全面反攻,而東線意志軍則再也無法扭轉整個東線戰局。

意志軍對羅斯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欲從由南北兩端自中央夾擊,合圍殲滅中央突出部的羅斯-宋聯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羅斯-宋聯軍已做好嚴密防務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意志軍進攻步調緩慢且損失慘重,而且南線里西島被基利-利堅聯軍進攻,韓柯為了調兵力防衛里西而被迫撤退。此次戰役后,羅斯-宋聯軍發動一連串巨型攻勢,殲滅意志軍大批有生力量且將其趕出羅斯領土,意志軍再也無法對羅斯-宋聯軍產生致命威脅,羅斯-宋聯軍完全掌握了羅斯意志戰場的主動權。克斯爾會戰的失利使意志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意志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羅斯-宋聯軍開始了大規模反擊。

克斯爾戰役結束后,東線的戰局演變成了羅斯-宋聯軍的長途進攻,意志軍再也不能反擊或阻止羅斯-宋聯軍的推進,再也不能發達大規模進攻,只能被迫開始了長途撤退。

羅斯-宋聯軍也為克斯爾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八十多萬,坦克三千多輛,但會戰的勝利使羅斯-宋聯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後,羅斯-宋聯軍又向意志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羅斯-宋聯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

會戰中,羅斯-宋聯軍最高統帥部在組織方面軍群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方面都有較大改進,取得了在決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經驗;新編組的坦克集團軍第一次用作擴大戰果的梯隊;航空兵徹底奪取了制空權。羅斯-宋聯軍戰略指揮的特點是指揮高度集中、選擇行動時機適宜等。

沈約、文昊聯合曾向基利首相吉爾和利堅總統福斯提出在西土開闢第二戰場對意志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當時羅斯-意志戰場形勢非常嚴峻,意志軍已進至勒戈,羅斯、宋強烈要求基利、利堅在西土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意志軍減輕羅斯-宋聯軍壓力。基利國只好倉促派出由六千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藍西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五千八百人,傷亡率高達96.5%。

基利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西土大陸的登陸。實際上基利國一則想乘羅斯-意志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二則想借利堅國的力量恢復基利國戰前在北非和西土南部的傳統勢力。這當然遭到利堅國的反對,作為妥協,基利國同意成立基利、利堅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西土的登陸計劃,由基利國陸軍中將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后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西土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利堅國陸軍準將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西土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基利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當然也是其成員。

九月,基利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參謀長蒙巴頓海軍上將,開始研究在西土戰場實施兩棲登陸並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行性,同年十二月,利堅國參戰後利堅正式與基利計劃人員一起工作,不久,基利提出了一個穿過基利海峽登陸藍西國的計劃草案,代號圍捕。基利國總參謀部任命摩根中將出任盟軍最高司令的參謀長,並授權他制訂入侵藍西國的計劃,代號鐵砧。

不久,利堅國陸軍上將威爾被任命為盟軍最高司令,他選擇在地中海的參謀長史密斯中將任盟軍參謀長,摩根變成了副參謀長,作為平衡,基利國空軍上將泰德擔任副總司令,主管戰區空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威爾最終搞定了一個由基利、利堅雙方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繼續籌劃穿過海峽攻擊藍西國的鐵砧作戰計劃。

按照鐵砧計劃,盟軍投入五個師,沿加來海峽進攻,攻擊路線是從基利國的多佛到藍西國的加來。後來,威爾和利馬都認為五個師不夠,因此,攻擊地域被擴展到更廣大地區,利馬傾向於將卡昂納入攻擊範圍,摩根的計劃人員則認為,將橋頭堡擴展到六十公里會超出盟軍現有資源,利馬卻認為,要麼找到解決辦法,要麼更換司令,這場爭執挑起了有關鐵砧計劃價值的爭論,威爾開始考慮從藍西國北部進攻的計劃,代號霸王行動。

基利、利堅舉行會議,決定於次年五月在西土大陸實施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遠征軍最高參謀部“考薩克”放棄鐵砧計劃,開始重新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基利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儘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藍河符利辛根到藍西國瑟堡長達四百八十公里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曼底。

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基利國最近,僅三十三公里,而且靠近意志國本土;缺點是意志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曼底雖然距離基利國較遠,但優點一是意志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三十個師,三是距藍西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八十公里。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曼底,於六月二十六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三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三十二公里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兩個旅。第二梯隊為八個師,將在兩周內佔領瑟堡。

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基利國海軍少將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七月十五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基利、利堅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爭之世,誰主沉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爭之世,誰主沉浮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8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