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當然了,還有人說,就是作為曹雪芹來說,他的詩詞曲賦受到前代的,比如說漢樂府,或者魏晉詩體、詩風的影響。
因此這方面,也有人請教過蔡先生,問他能不能結合具體的情況,比如說,大觀園女兒的,或者說是寶玉、黛玉的詩,來說明一下曹雪芹的人物的詩歌,在承繼前代的詩風上怎麼樣演化。
對此蔡義江先生解答說,曹雪芹寫《紅樓夢》裏面人物的詩,還有一個考慮,除了每一個人物的個性以外,他是寫一部要推廣的小說,要普及的小說。
這些人物大多數沒有很豐富的生活經歷,譬如說,上過戰場,出過邊塞,或者打過仗,或者其他什麼,這些不是他小說的內容。
她們都是關在一個大觀園裏面,要合情合理地寫她們的那些情理的話,他要找出一種體裁,最符合這個人物的,不管這種體裁裏面各有不同,這個小說的普及性他會考慮到。
所以,老先生覺得小說裏面,像林黛玉寫的,除了大家一起寫的那些《詠菊花詩》、《詠白海棠詩》,這些詩也是反映當時清代普遍的那種文化的氛圍。
而這種現象以外,特別是林黛玉自己寫的,譬如說像《葬花吟》或者叫《葬花詞》,《秋窗風雨夕》,還有《桃花行》,這些他都採用了一個體裁,叫“初唐體”。
那麼就又有人會問,“初唐體”是什麼體呢?
簡單說來,是初唐的時候的歌行,七言歌行的形式,這種形式最適合於普通人的接受。
也就是就相當於我們今天講流行歌曲。
的確,是流行歌曲,不是高雅藝術,是流行歌曲,大家一看就能懂的。
題材不出於離別、相思,很符合這些女兒們的心境和情緒,歲月容易流逝,人生短促,就是這些題材,全是這些題材。
曹立波先生也對此表示,《紅樓夢》裏邊的詩詞,它實際上有深厚古典詩詞的底蘊的。
比較典型的,我們很喜歡的,讀起來琅琅上口的,就是林黛玉的《葬花吟》,還有林黛玉的《秋窗風雨夕》。
這兩首詩,實際上就是剛才蔡先生講的,模仿“初唐體”比較典型的兩首。
那麼,初唐時期,大家知道有兩首比較著名的七言歌行,一首是初唐的壓卷之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也是大家熟知的,可能詩題不太熟,但詩句很熟,那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那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就是初唐時期的劉希夷。
這首詩的名字叫《代悲白頭翁》。
而且需要說明,這首詩實際上對《葬花吟》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像類似於“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算是直接影響到林黛玉的《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這樣的意蘊是很相似的。
而《春江花月夜》呢,曹雪芹曾經在四十五回里直接挑明,他是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為《秋窗風雨夕》。
大家看這五個字基本是相吻合的:“春江花月夜”、“秋窗風雨夕”是一樣的,對偶,很相似。
另外,句子也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春江花月夜》裏邊“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和《秋窗風雨夕》裏邊的句子“誰家秋月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很相似。
還有結尾,《春江花月夜》的結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林黛玉的詩“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這意蘊都是完全相似的。
至於《紅樓夢》的藝術個性的話,可能很多人想問,《紅樓夢》的藝術個性什麼樣,何在,不說特點、特色,說個性。
講到這兒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上對於藝術品的一種看法,非常之重要。
這個關係到這個偉大作家創造文學的那個想法、辦法、手段,那是個什麼樣的個性。
就像曹雪芹寫賈寶玉,他本人就是這麼一個看法。
可是你記得到了後半部,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後,他寫怡紅院當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
他跟花襲人兩人有一段談話,花襲人的一段議論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
賈寶玉說,植物有生命,有靈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應,它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預先枯萎。
這是賈寶玉對於我、物、人複雜關係的一種觀點。
這個許多人認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對於物的認識。
他裏邊還有很多例子,可以舉這個大家容易記起來的。
既然是如此,那曹雪芹筆下寫人寫物、寫事、寫境,一切裏邊都包含着這一點,都有它的個性,不是一般的。
這一點我們首先掌握,才能夠理解《紅樓夢》藝術的所謂特點、特色,實際上就是個性。
因為中華文化傳統看文學藝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這個作品看成一個活物,它如同人一個樣子。
比如說他看一幅畫,一張字,他說這不是一張紙掛在那裏,這是一個活物,它有生命。
在人家的眼裏一看,有骨有肉有血有脈,這生命生理上所具備的一切它都具備了,而且它有性情。
這個我們聽起來好像這個太不科學,荒唐。
不然,不要這麼看問題,這一個大特點,決定了中國藝術的一切。
要知道我們欣賞《紅樓夢》的藝術,首先掌握這一點就比較好辦。
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聽到的一些形象鮮明、性格突出、刻畫細緻、言語生動,你也得到了一些欣賞、體會、享受,可是你仍然沒有把握住曹雪芹《紅樓夢》那個藝術的真正的生命的精彩、精華。
因為你那是兩個層次。你講的那個,就是今天流行的那個,都是從西方來的,西方文藝理論。
首先我不是指美學理論,藝術流派,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我不是說那個。
我說西方藝術作品,它看的就是那幾點,是吧,形象要鮮明,性格要突出,刻畫要細緻,寫一個貴婦人,一開卷,先寫她領子別著一個最值錢的一個寶石,一個diamond,或者一個什麼的金鏈子。烈火書吧www.liehuoshuba.com
然後哪一個頭髮的卷是怎麼卷的,這叫刻畫細緻,這個真好,這個藝術真高,一般人是這樣看法。
我回過來馬上就要問諸位,你看《紅樓夢》看到這樣描寫嗎,林黛玉穿的什麼衣服,你告訴我聽聽,我一直在納悶。
林黛玉入府,第一個見的是她的外祖母,老太太,兩人抱頭痛哭。
賈母什麼樣呀,一部《紅樓夢》統統沒有離開老太太,你給我講講老太太什麼長相,穿着什麼衣服,不像戴敦邦畫的那個老太太,大胖子,又嚴肅,心裏又壞,後來害了林黛玉,沒人心。
錯了,完全錯了,這個問題複雜萬分,比如,他為什麼不寫,林黛玉、薛寶釵一上場,略微交代了一下,用詩句的形式,兩個對句,交了幾句就完,以後再也不談。
林黛玉到底穿什麼,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你對林黛玉那個形象那麼鮮明呢,那個鮮明是靠刻畫細節,林黛玉頭髮什麼樣,兩回事,兩回事情,這個奧秘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不寫外貌、細節,專門抓它的精氣神。
它就讓你感覺到這個就在那兒,就是活的。
像是給老外講《紅樓夢》,一個老外就像他反映這個,說我讀《紅樓夢》,那個人就在這兒,我就看見,也沒寫他別的,這是怎麼回事,你說我怎麼回答,於是老先生跟這個老外為這一個問題要講整個中華文化的精神,我辦得了嗎,那時間也就是這樣的時間。
好,這一點說到這為止,然後我換一個方式。
這裏可以引魯迅先生的一些看法。
因為講紅學,19世紀20年代之初出現過幾位大家,就是蔡元培、胡適、俞平伯,人人盡知。
你看看他們那個眼光,那個實力,那個悟性,遠遠跟不上魯迅。
魯迅不是紅學專家,僅僅做了一部《中國小說史略》,裏邊的第二十四篇是專講《紅樓夢》。
他的大題是《清代的人情小說》,不是政治小說,不是歷史小說,不是什麼性理小說,不是革命小說。
到清代末期,對《紅樓夢》的解釋已經有十多種了,魯迅說都不是。
人情,它是寫人的感情,那個人情不是人情世故,送紅包。
你知道送紅包在老社會裏邊那叫人情,送點人情。
真,他這兩個字就抓住了這個精神中心,然後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藝術沒有多講,但是他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命題。
哪個命題呢,伏,埋伏的伏,他說伏線,就是伏在那裏邊的一個線索,他特別注意這一點。
他看到《紅樓夢》裏邊的藝術,一個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個性,就是這個伏線。
而且他評論敘述,比如說高鶚的后四十回吧,好壞是非是以符不符合原著的伏線為標準的。
你看這個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
那麼你們就要說了,什麼叫伏線呢,就是打開書一開頭處處句句裏邊都有埋伏,裏邊藏着東西。
那表面上是一層意思,但一細想,它這個是指那邊,伏在那裏,埋伏在那裏。
這個手法貫徹了全書,魯迅先生一眼就看出來了,而且明白指出來。那些我剛舉的蔡、胡、俞都不講這個,好像對這個不太敏感,或者說也沒有把它當回事。這個伏線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藝術,這個藝術很特別。
你們知道,宣統三年,民國元年,兩次印齊了的最早出現的真正的《紅樓夢》原本。
所謂原本就是接近原本,就是由正書局出版的戚蓼生續本。
那個戚蓼生作的序裏邊就說了,他已經就感受到,他是乾隆末年的人。
他舉了兩個例子,他說古代有一個人,寫字左手能夠寫草,右手能夠寫楷,同時寫,寫出兩張字來,完全不同。
這怎麼回事,我真不知道這應該怎麼叫。這叫精神分裂,那不對,精神分裂是瘋了,它這個五官可以分開用。
他又舉一個例子,好像這個人有兩個喉嚨,唱出來,比方說,一個是梅蘭芳,一個是馬連良。哎呀,這個又太奇了。
他說,我聽說過,可是我沒見過。但是,我現在在《紅樓夢》這裏見到了,比那個還奇。
曹雪芹是一手寫出倆字來,寫出兩張紙來,一喉出兩個聲音。
這個對於熟悉《紅樓夢》、《紅樓夢》版本、紅學常識的聽眾不是新鮮事。
我為什麼還要重複呢,我們是結合我們中華文化藝術的這些大道理來重新認識一下,加深我們的理解,是為了這個。
朋友們,你們又要問了,你剛說一個個性,突然又來一個伏線,你這是幹什麼呀,這不是兩截嗎,不兩截,它那個伏線貫穿着全書,涉及到它的章法,涉及到它的寫法,涉及到它的藝術的深度、層次,這個是麻煩極了。
比如說一上來有一個《好了歌》,甄士隱做了註解的,每一句都是伏線,那裏邊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笏,笏板,做官的用的,象牙的,帶彎的,見皇帝時拿着的,床不是睡覺的床,古代的床就是擺東西的架子,這個大富貴之家,他們做官那個笏板下了朝來都擺在那兒,都擺滿了。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當年那個繁華,現在一看,一堆荒草,一根衰柳,這就是榮國府大觀園的變遷。
後面那句,“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這都幹嘛呀,每一句一個埋伏,伏在那兒,指的是後面的一個人。
那麼也就是說,他寫的這裏,他的心血精神一直貫穿到那邊,後半部分,這一個大手法是他的個性。
這個個性是他運用了我們傳統的這個伏筆,這個伏筆不是他造的,但是他這樣運用,而且貫穿全書,是他個人的,所以叫個性。比如說咱們舉例子,還可以當笑談說說,幫助你們想一想這個伏筆的重要。
連說相聲也得講伏筆,你們還記得侯寶林說光緒皇帝死了以後,諸位大京劇家都改行,對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