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北燕

第73章 北燕

齊桓公正式晉陞‘方伯’后,難免要秉燭夜飲對酒當歌一番。

之後,討伐衛國、支援魯國,忙忙碌碌履行自己的職責。期間,北方的燕國,被山戎打得節節敗退,面臨滅國的風險,求救竹簡在齊桓公的案几上堆積如山。

燕國,簡稱北燕,與南燕相區分,其實就是後來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北燕建都在薊,也就是今天中國的首都北京附近,盛產遊俠,各位都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那就是燕國太子丹組織的。

北燕始祖是召公奭(shì),姬姓,有人認為他是周武王同父異母的兄弟,太史公司馬遷也搞不太明白,《史記》只記載,他是周王同宗。

據說,召公奭最初的封地在召(陝西岐山一帶),所以稱為召公。

武王滅紂后,封他於北燕,都城在薊(今北京一帶),距離岐山可是夠遙遠的。

跟周公旦一樣,召公奭派他的兒子就國執政,自己留在鎬京輔政,成王時位列三公(周朝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為太保。

召公奭和周公旦共同輔佐周成王,雙方分陝而治,各自負責一方,據說還立石柱作為界限。這裏的‘陝’,並非今天的陝西省,而是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陝縣。

‘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據《史記》記載,召公治理西部一帶,盡職盡責。他親自到鄉村城鎮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樹,他常常坐在棠梨樹下處理政事,為百姓決獄治訟,公平合理,很受廣大民眾的愛戴。

時間久了,百姓對那棵棠梨樹也產生好感。召公離去后,當地百姓只要見到棠梨樹,難免想起召公,於是,就把那棵棠梨樹保護下來,並作了《甘棠》一詩紀念。

還是欣賞一下《甘棠》吧:

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翻譯:

鬱鬱蔥蔥的棠梨樹啊,

莫要剪枝莫要砍伐,

召伯曾居住在大樹下。

鬱鬱蔥蔥的棠梨樹啊,

莫要剪枝莫要折斷,

召伯曾端坐在大樹下。

鬱鬱蔥蔥的棠梨樹啊,

莫要剪枝莫要彎曲,

召伯曾休憩在大樹下。

愛人及樹,睹樹思人,那種對聖賢的懷念,千百年不曾改變。

所以說,當官,一定要秉公執法,問心無愧,要對得起百姓,對得起後世,對得起良心。萬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善,他們能永遠感激在心;惡,他們能讓你遺臭萬年。

春秋之前,很少有北燕的記錄,甚至連國君的名字都沒留下來,比小小的南燕出道都晚。

由於距離中原較遠,周圍基本被戎狄包圍,現在的北燕,本身也比較弱小,時刻處於危機之中。如果不是齊桓公伸出援助之手,北燕恐怕已經不知不覺中被滅掉,不會出現在史冊中。

公元前664年,山戎突然大舉進攻,燕國危在旦夕,不得不向‘方伯’齊桓公求救。燕國,此時才正式走上歷史的大舞台,不過還是個總被欺負的受氣包。

作為‘方伯’,扶危濟困,理所當然,而且齊國與山戎也常有摩擦。前文說過,公元前706年,山戎曾經越過燕國,攻打齊國;齊僖公為了抵禦山戎,不得不向諸侯求助,在鄭國太子忽的努力下,給山戎以沉重打擊。

然而,山戎並沒有被消滅,反而在戰爭磨練中越來越強大,現在,終於成為一大禍患。齊桓公與管仲,不得不重新考慮局勢。

同一時期,南方的楚成王,任用了一位新的令尹(宰相),名字叫斗谷於菟,也稱斗子文。他讓楚國國力日漸強大,時刻威脅着陳、蔡、鄭、宋等中原國家。

管仲分析了天下形勢,認為必須先安定北方,得到諸侯擁護,然後,才能率領諸侯南下伐楚,打消楚國的氣焰。

而且,燕國是召公奭的後裔,看在召公的份上,必須救。

救援北燕之前,齊桓公還有一些事情要做。各位還記得紀國嗎?齊襄公為報九世之讎,滅了紀國。公元前682年,或許由於逃亡的紀候病逝,夫人叔姬一個人回歸紀國的酅(xī)城,孤單單地守候了十七年。

公元前665年12月,紀叔姬去世。

‘周禮’,是聖賢書,也是害人葯,能育人,也能毀人。叔姬的死,讓紀國與魯國的最後一絲親情徹底斷絕。公元前664年秋7月,齊桓公做了一件不太講究的事情——佔領了鄣城。

當年為了‘九世之讎’,齊襄公滅紀,並沒有斷絕紀國的祭祀,留下一座酅(xī)城,作為紀國祭祀先祖之用,鄣城也得以殘存。

鄣城名義上屬於紀國,實際被齊國控制,沒有一點兒威脅。

《公羊傳》和《穀梁傳》都認為,鄣城是紀國遺留的城邑;杜預的《春秋左傳正義》則認為,鄣城是紀國的附庸國,這不現實。快要滅亡的國家,還能有附庸國嗎?本人覺得,應該是紀國殘留的一座城邑。

就這樣,齊桓公毫不留情地把鄣城收入囊中。

其實,夏季的時候,魯國已經發覺齊國在調動軍隊,於是陳兵於成地。一者防備齊國,再者想救援鄣城,但是,這一切就是個形式,帶兵的將領沒有威望,魯軍最終也沒敢輕舉妄動。

如今齊軍氣勢正盛,沒必要為了一個無法挽救的紀國,去與‘方伯’為敵。

當然,鄣城人並沒有與齊軍發生激烈的流血戰鬥,齊國只是派出軍隊壓境,鄣城就主動投降了。因為沒必要反抗,雙方不是一個級別,如果打起來,齊軍可以把鄣城踏平。

齊國收服鄣城,主要是另一個原因——震懾魯國。因為,齊桓公準備率領大隊人馬,行軍千里討伐山戎,不希望魯國在背後捅刀子,那可是致命的。

遂國的悲劇,不能重演。

公元前664年冬,齊桓公與魯庄公在邊境的濟水相遇。這次相見,有人認為是刻意的,有人認為是無意的。

如果我們在外地,忽然碰到多年不見的同學、朋友、明星或者初戀情人,這純是邂逅。但兩個國君在國境線上偶遇,那就太巧合了,顯然事先有安排。

這次齊、魯兩大巨頭會面,並非為了紀國,而是為了燕國。齊桓公明確告訴魯庄公,由於受到山戎困擾,燕國求救,故而準備北伐山戎。

對於齊桓公大公無私的做法,魯庄公非常欽佩,或許,他也願意提供糧草軍隊,但是,齊桓公婉拒。任何諸侯也沒邀請,而是齊國大軍,單獨行動,開始一次大規模遠征。

為了燕國,為了中原諸侯,為了自己的霸業,這是一次艱苦的行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73章 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