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曹劌論戰

第54章 曹劌論戰

稱霸的理論是有了,但那都是空談,從理論到實踐,需要漫長的實踐和耐心。按照管仲的思路,內修政治,外結盟友,然後等待天下有變,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會盟諸侯,成就霸業。

這樣穩紮穩打,雖然漫長些,風險很小。

但是,即位第二年,齊桓公已經忍不住了。雄霸諸侯的理論,讓他熱血沸騰、忘乎所以,但是,太漫長了,人生苦短,哪有時間去等待。於是,不顧管仲等人勸阻,準備發兵伐魯立威。

想稱霸,必須先征服魯國,然後再征服天下。

說白了,齊桓公他並沒有理解管仲的稱霸核心理論。真正要稱霸,不是靠強大的武力,必須‘以德服人’,讓諸侯心服口服,才能得到人心,才能建立穩固的霸業。後來的晉厲公、楚靈王都曾強橫一時,但不修德業,最終曇花一現,還把命搭上。

從這點可以看出,齊桓公對管仲還沒有完全信任,這與後來的張口‘仲父’,閉口‘仲父’,形成鮮明對比。

可以理解,人與人的相互信任,需要一個漸進過程。

管仲畢竟不比鮑叔牙,從開始就在齊桓公身邊出謀劃策。‘只有吃了一次虧,才會學一次乖’,管仲也察覺這一點,並沒有堅決去阻止。因為他知道,國君很急躁,需要接受點兒教訓。

不過,這次教訓代價挺大。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齊桓公迫不及待,借口魯國支持公子糾,並且攻打齊國,故而率軍伐魯,以報舊怨。

說實在的,明眼人都看出來,報仇是假,擴張是真。

乾(干)時之戰,魯國慘敗,魯庄公吸取教訓,休兵養民,時刻提防齊國。現在,齊國的軍隊氣勢洶洶來伐,如果再敗,魯國恐怕要面臨滅國的風險。

當時,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一介草民,很有水平,看出國家危險,於是,他決定去面見魯庄公,幫助抵禦齊軍。

所謂‘侯門深似海’,作為普通鄉間百姓,先不說他能否見到魯庄公,至少那份勇氣,那份憂國憂民的態度,值得讓人敬佩。

有鄉人問他:“有那些‘肉食者’去謀划,你去參與什麼?”

曹劌也不顧忌,說:“那些‘肉食者’目光短淺,沒有長遠考慮。(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明末清初,顧炎武)。就這樣,曹劌作為民間一位普通老百姓,關鍵時刻,勇敢地站了出來,成就了一段歷史傳奇,給了齊桓公當頭一棒。

按理來說,一個普通老百姓,要面見國君,那是難上加難。誰敢保證不是間諜?不是刺客?不懷有其它目的?必須經過層層審查。

現代這麼開放平等的社會,普通人想拜訪國家首腦,絕對不可能!恐怕剛到首都就已經被監視了。甚至沒到首都,半路就被抓回去,關了禁閉,這種事很多,電影中的鏡頭,只是冰山一角。

但是,魯庄公真就接見了曹劌,而且很禮貌,很謙虛。

搞不明白,曹劌是如何取得國君信任的,估計有人推薦,對他的背景也詳細審查。見到魯庄公后,曹劌也沒什麼廢話,開門見山就問:“您憑藉什麼和齊國作戰?”

戰爭是性命攸關、國家興亡的大事。作為弱者,即使沒有戰之必勝的實力,至少也要找出自己的優點,發揮長處,然後才有機會擊敗敵人。

魯庄公說:“吃的用的,我不敢獨自享受,一定要分給別人。”

看來,他有點領導藝術,很會籠絡人心。不過吃的穿的,頂天讓身邊的人得到點兒實惠,魯國百姓根本分享不到。

曹劌一聽,直點要害:“沒用,小恩小惠,沒有普及百姓,大家不會賣力作戰的。”

魯庄公又說:“祭祀鬼神,不敢有缺,一定實話實說。”

現代人相信科學,古人則非常相信鬼神,絕對不敢有一點兒褻瀆。對於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土火等各路神鬼,以及自己的歷代先祖,必須虔誠祭祀;當然,最好的禮品就是牛羊豬一類的犧牲,甚至以活人作為祭品,也有玉器金器美酒等,以祈求得到保佑。

魯庄公對神很真誠,曹劌則反駁道:“這只是小信用,不是大信用,無法感動神明,神也不會降福。”

直接點明神不會保佑,這是那個時代的大忌。

魯庄公並不生氣,說道:“國內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必定合情合理,儘力去辦。”

這句話,終於說到點子上。普天之下,誰最重要?老百姓最重要。沒有老百姓,你就成了孤家寡人,成了光桿司令,就是一個有鼻子有眼能吃飯會說話的人。

只要你心中裝着老百姓,老百姓心中也一定裝着你。

聽了這話,曹劌終於認可了魯庄公,說道:“這是為百姓儘力的表現,憑此可以作戰。戰場打起來,請讓我跟着您去助一臂之力。”

眼看曹劌並非常人,魯庄公欣然同意。

齊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大,但魯國也弱不了多少,這次伐魯,沒有管仲的記載,也許他根本沒有來。戰爭,除了軍事實力強大,最重要的是正義,否則難以長久。

管仲認為,這次戰爭缺乏道義,不義之戰,難保必勝。或許,給國君點兒教訓,並非壞事。

公元前684年正月,齊魯兩軍在長勺(山東省萊蕪縣苗山鎮)擺開陣勢,離上次的乾時之戰不過半年。

齊軍尚沉浸在乾(干)時之戰的勝利之中,他們心中充滿傲氣,認為魯軍實力有限,不堪一擊;魯軍則回憶着上次失敗的恥辱,雙眼充滿怒火。一傲一怒,兩相對比,已經勝敗立判。

最糟糕的是,乾時之戰,齊軍是主場,魯軍是侵略者,戰士為保衛家園而戰,是正義的一方;如今,魯軍是主場,齊軍是侵略者,魯軍為保衛家園而戰,必將以死拼殺。

雙方的角色,完全調換。

曹劌與魯庄公同乘一輛戰車,魯庄公想先發制人,準備命令軍士擊鼓進攻,但是被曹劌阻止了。

齊軍氣勢洶洶,戰鼓聲回蕩在整個戰場。他們迅速發起第一波衝鋒;但是魯軍紋絲不動,只以弓箭射住陣腳;眼看占不到便宜,齊軍不得不撤回去。

過了片刻,齊軍第二通鼓聲響起,又發起第二波衝鋒;這次喊殺震天,勇猛衝向魯軍陣營。

曹劌勸魯庄公不要擊鼓出擊,繼續等待。

齊軍雖然勇猛,魯軍沒有人出門迎戰,卻也無法衝動魯軍大營。眼看魯軍毫無動靜,也不出來廝殺,齊軍無趣,只好再次退回陣地。這是作戰嗎?排演節目呢。

兩次衝鋒,魯軍紋絲不動。休整片刻,齊軍第三通鼓聲響起,將士揮動旗幟武器,發動了第三次衝鋒。

此時,他們的士氣,已經不如前兩次那樣高漲了。

魯軍陣地依然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反應。齊軍十分納悶,這不像打仗啊!難道魯軍被嚇傻了?

正當他們找不到目標,準備回撤的時候,曹劌終於允許擊鼓了。

原本寂靜的戰場,突然間,迴響起魯軍震耳欲聾的戰鼓聲。不敲鼓衝鋒,好像害怕齊軍似的,戰士們憋了一肚子怒火,如出籠的猛虎,向齊軍壓了過去,第一次衝鋒,瞬間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魯庄公很詫異,自己的將士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勇猛?還沒感到廝殺的震撼呢,轉眼就勝利了。這驚喜,太突然,太刺激,興奮之餘,他立刻下令:追擊。

曹劌又阻止了,自己跳下戰車仔細查看一番,然後又登上車前橫木,向遠處眺望片刻,確定齊軍潰敗之後,這才同意追擊。

他的一舉一動,讓魯庄公很奇怪,過後詢問原因。

曹劌說:“作戰,靠的是勇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他們三通鼓后,士氣已經衰落了,我們正士氣高漲,所以打敗了他們。齊國是個大國,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查看他們車轍混亂,旗幟傾倒,所以才敢追擊。”

成語‘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彼竭我盈’和‘轍亂旗靡’,都出自這裏。

這段對話,可說是早期的一篇戰爭理論,被後世許多戰爭高手點贊。戰爭,靠什麼?靠大眾的支持,靠戰士的勇氣,靠細心的預防,靠各種謀略。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正義,邪不壓正,千古真理。

作為一介布衣,國家存亡關頭,勇敢地站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從此一戰成名,值得讚揚。春秋的歷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曹劌被魯庄公賜為魯國大夫,也成了‘肉食者’。

之後,很少見到曹劌的消息。到了公元前671年,魯庄公要去齊國觀看祭祀社神,曹劌認為不合禮制,忠言相勸,但魯庄公不聽,還是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曹劌的消息。

霸主不是容易當的,光靠武力,揮舞拳頭,嚇唬不了別人。想稱霸,需要的是正義,是仁德,要‘以德服人’。

初出茅廬,就被人給了當頭一棒,損兵折將,大敗而回,

齊桓公鬱悶之極。這一戰,敗的挺慘,即使當年齷齪的齊襄公,從沒在外戰中失敗過,還滅掉了紀國。

被曾經的手下敗將打敗,這是恥辱。他不服,他要報仇,要武力征服魯國,要憑藉金戈鐵馬爭霸天下。

管仲,沒有全力阻止,因為,國君對自己沒有完全信任。沒有信任,一切免談,別說稱霸諸侯,連齊國都無法治理,自己的一切謀划,都將胎死腹中。

很快,齊桓公就被魯國狠狠地捶了第二棒子。

這次徹底把他打醒,終於明白,管仲是對的。弱者不一定弱,強者不一定強,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必須以德服人,然後,才能開啟稱霸大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54章 曹劌論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