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換質

第11章 換質

聽說周平王要剝奪自己的權力,委政於虢公忌父,鄭莊公內心非常不滿。說實在的,王室的權力已經很弱了,很多諸侯從來不去朝拜,周平王也拿他們沒辦法。

鄭國,作為當時的一個強國,是周王室的一個大砝碼,有鄭國支持,諸侯也要客氣三分。然而,作為周王卿士,責任重大,長期不在朝堂,實在說不過去。前文也說過,為了處理太叔段的事情,鄭莊公等待了二十一年,哪個國家的總理二十一年不上班?

同樣,‘周王卿士’這個頭銜,對鄭莊公也很重要。雖然實惠不大,甚至倒貼財物也不能放棄。因為這個位置,具有至高的象徵意義,與諸侯站在一起,無形中就比其他人高上一頭,讓人另眼相待。

只因忙於那點兒家務事,所以鄭莊公忽略了對王室應盡的義務。整天掛着‘周王卿士’的頭銜,什麼實事也不幹,典型的顧家不顧國。

二十年如一日,作為周天子,當然不滿意。

公元前720年,已經趕跑弟弟太叔段,安定了鄭國,黃泉下又見到了思念的母親,鄭莊公終於騰出空閑,急匆匆的去朝拜周平王。

君臣很久不見,見面的那一刻,並沒有展現出彼此的思念與熱情。幾句客氣話說完,鄭莊公話鋒直轉正題:“聽說大王要把政務交給虢公,天下是您周家天下,我請求辭職。”

這是來朝拜嗎?是來履職嗎?分明是來問罪。

事發突然,周平王根本沒想到自己偶爾一句話,竟然傳那麼遙遠,到了鄭莊公耳朵里,更沒想到他竟然在朝堂如此直接發問。當時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搞得面紅耳赤。

他心裏這個氣啊!堂堂王室朝堂,簡直成了菜市場,什麼事情都瞞不住。

這事還不能承認,因為王室的許多事情,還要靠鄭國出力呢。於是,周平王百般抵賴,認為一定是有小人在背後嚼舌,離間君臣關係。再三安慰鄭莊公,勸他不可聽信小人讒言,安心履職。

鄭莊公早已得到可靠消息,以退為進,堅決請求辭職,周平王則堅決不允。朝堂之上,一個要辭職,一個不允許,雙方一時處於僵持狀態,誰也不肯鬆口。

鄭莊公的架勢,顯得咄咄逼人,有點逼宮的意思。他哪來這麼大的底氣?一者,爺爺鄭桓公,父親鄭武公都是王朝卿士,執掌周政,人脈廣闊;再者,王室已經衰落,鄭國實力強大,距離還近,周平王不得不依靠鄭國的大力支持。

眼看鄭莊公信不過自己,最後,為了表示誠意,周平王主動提出:聽說鄭莊公治理國家有條不紊,願意派王太子狐,去鄭國學習考察,聆聽教導。

話說的好聽,周朝禮儀全在王室,還用去鄭國學習嗎?隱含的意思,就是派兒子去鄭國當人質,以表示自己的誠意。

周平王已經把位置放的很低,就差跪下磕頭了。

鄭莊公不傻,如果這樣,自己就是真的要挾君王。雖然贏得眼前,卻輸掉未來。史官會把這一切,完整記錄到檔案里,自己就成了欺君罔上的反面典型。

所以,他堅決不答應。

雙方又陷入僵持狀態,一個堅決要派太子去學習,一個堅決不同意。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經過大臣一致表決,王室的太子狐去鄭國學習治國;同時,鄭國的太子忽來周室學習禮儀,大家互換太子,以示平等。

這個折中的辦法,終於得到鄭莊公認可,同意互換。

當然,他也有很多考慮,雖然這種做法過分,但是,對於太子狐——未來的周王,只要鄭國待之以禮,對鄭國百利而無一害。

然而,事情後來的發展,完全超乎預料,徹底改變歷史。

公元前720年初春,鄭國的太子姬忽,去王室觀禮;王室的王子狐,去鄭國考察。

一切看似公平合理,但是在那個以‘禮’治國的年代,這種交換,足以震驚天下。

周平王是天子,鄭莊公是臣子。兩者的差距,並非如伯爵見到公爵那樣的不對等,也並非如市長見到高官那樣相差兩個級別;君臣之間,那是一道天塹,無法逾越。

周平王輸了,輸的一乾二淨,輸的體無完膚。

鄭莊公贏了,他贏了一時,卻輸了一世。他違背禮制,以下犯上的做法,被歷史學家記錄下來;雖然他稱得上一代梟雄,卻把鄭國拖入戰爭的深淵。

‘禮’的宗旨是什麼?

如果要學習‘禮’,很複雜很複雜,雜的讓你無從下手。但話說回來,‘禮’的宗旨,其實也很簡單,簡單的讓你不敢相信,簡單的就是一個字——‘敬’。

下級一定要尊敬上級,一定要服從上級,一定要支持上級;上級呢?則需要以德服人。就是後來孔夫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這麼簡單。

王室固然衰弱,但鄭莊公的這種做法,給諸侯做了反面典型,比‘南蠻’楚國還可惡。畢竟楚國是蠻夷,不懂禮節,可以原諒;而鄭國,是王室的親戚,是禮儀之邦,鄭莊公更是周王的卿士,卻干出違背禮儀的事情。

君子評價這件事說:“信不由衷,質無益也。”成語‘言不由衷’、‘信不由衷’就出自這裏。

這位王子狐,也稱姬狐,後世許多王姓,都尊他為始祖。

據傳,他身為王子,在鄭國閑得無聊,趁着初春去郊外踏青,偶遇鄭莊公的夫人鄭庄姬,被她的美艷折服,寫了幾首情詩,頗具情調,還被收入《詩經》之中,流傳後世。

如果真的是他寫的,可見,此人也是個性情中人。不過這些都是小道消息,難辨真偽。

再說周平王,一者歲數大了,二者被鄭莊公這麼一脅迫,滿肚子怨氣無處發泄,很快竟然一命嗚呼。

《左傳》記載,公元前720年3月24日,周平王‘崩’,但訃告日期為3月12日,那是為了催促諸侯早日去送葬。孔夫子知道日期錯誤,為了懲罰那些弄虛作假不認真的臣子,故意按照錯誤日期記載。

對於不同的人,死亡的用辭也不同。天王位尊,死稱‘崩’,彷彿山體倒塌;諸侯位卑,死則稱‘薨’,形容山體倒塌的聲音;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士沒有封邑,死後就取消俸祿,所以稱之‘不祿’。至於普通百姓,死了就稱為‘死’。

從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到如今駕崩,他已經當了51年的周王,絕對夠本了。

雖然他是個開國之君,卻並沒有什麼豐功偉業,甚至可以說,碌碌無為。由於主動放棄鎬京,導致王權逐漸衰落,給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同時,間接導致‘春秋’和‘戰國’兩個紛亂時代的產生。

周平王的死,產生一系列蝴蝶效應。

按禮,身為太子的姬狐應該繼承王位,加上鄭莊公的大力支持,一切都很順利。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

太子狐正在鄭國做人質,忽然聽說父親病逝,大吃一驚,急匆匆趕回洛邑。這才分開幾天,竟然天人永隔,連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傷心啊!

太子狐也是個孝子,父親臨崩前,沒能在他老人家身邊盡孝,這讓他悲痛欲絕。加上一路心急火燎勞苦奔波,沒想到竟然緊隨周平王,一命嗚呼。

看來富貴之人,沒有好的身體,沒有寬廣的胸懷,一切都是零。

王子狐不僅沒有當上周王,反而因悲傷過度而殞命。雖然鄭國對他禮遇有加,他的死,並非鄭國的過錯,但是,周平王的死,王子狐的死,鄭國卻脫離不了干係。

有人懷疑,王子狐在鄭國受到虐待,受到非人待遇,回來后,氣憤加傷心,結果突然死亡。這種情況有可能,但微乎其微。

首先,當時鄭國的大臣都很賢能,比如祭足、公子呂等,怎能故意刁難王室太子?

其次,鄭國太子忽為質於周,不能不考慮後果,除非他的政敵使壞。

第三、鄭莊公並非昏庸之輩,豈能虧待王子狐?畢竟,他是王位的繼承人,未來的周天子,鄭莊公將來還要依靠王室呢。

謀劃一件事情,都要講究‘百利而無一害’。‘百利’得不到沒關係,損失不大,但是,如果真的獲得那‘一害’,那可是致命的。其惡果,很快就會顯現。

太子狐死了,而且是剛剛從鄭國回來,傷心生氣勞累或者突發心臟病等等,都可能是死因。

最後,由太子狐的兒子姬林繼位,就是周桓王。

連續失去爺爺父親,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內心對鄭莊公無比怨恨。年紀輕輕,定力不足,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朝政交給虢公忌父,讓他來輔佐。雖然沒有削去鄭莊公的爵位,卻剝奪了他的實權,鄭莊公異常惱怒。

小傢伙,剛剛執政,就忘記了鄭國桓公、武公的功勞,該教訓他一下,讓他明白,王室,離不開鄭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章 換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