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再訪母校

第19章 再訪母校

外面的秀麗風景也好不過家鄉的那一縷綠蔭;外面的山珍海味也比不過媽媽做的一桌家常菜;外面的金錢利益也換不來家人的健康平安。家,是一個尋找心靈慰籍的地方,無論你是多麼的苦惱困惑還是憂傷難過,回到這裏你都能感受到一股溫暖,緩緩地抹去你心頭的壓抑。

除了家,還有這麼幾處地方會讓你心生親切,那些就是你揮灑過幾年青春和汗水的母校。閑來無事,也不忍浪費這大好的光陰,晴好的天氣,想邀三五好友一同去拜訪母校。而事實上也僅僅只有一個人,是同我一起從小學,初中一直走到高中的,他叫蔣磊,第二個事實是:正是他邀請的我,一同去拜訪小學的母校。

由於我白天被某些事情耽擱了,一直到傍晚吃過晚飯後,才騰出空來。

“沒事,咱們就晚上去。”撥通他的電話時,他對我說道。

“晚上去?”我下意識地驚嘆了一聲,覺得沒什麼不可之後,應聲答應了他。

我們倆的家距離不遠,騎電動車三四分鐘就到了,他家跟學校的距離也不遠,大概六七分鐘。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幾分鐘后,期待已久的小學母校校門就映入眼帘了,只是它是緊閉着的。

“跟我來,走後門。”蔣磊帶着我來到後門。

後門是一扇鐵柵欄門,也鎖住了。於是兩個身手矯健的身影藉助電動車前燈的光亮,從這扇柵欄門翻了過去。

沒想到時隔將近八年,咱們又一次來到了這,夜襲母校,還是從後門翻過去的,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吶!

校園的各項設施都比以前好了不少,佈局方面倒沒有太大的改變。走在樹蔭間的小道上,我時不時地拿出過去的場景同現在做對比,一時間,一幅幅桌前打鬧、門前嬉戲,或是認真上課、靜靜午睡的畫面縈繞在我的眼前,一張張稚嫩的臉頰也活靈活現般地從我們身旁經過。

經過兩排玉蘭樹之間的小道,來到了我們的操場,以前的泥土操場現在已變得煥然一新:全新的塑膠跑道、國旗台、籃球場、跳遠沙池,原本光禿禿的土地也鋪上了草皮,瞬間檔次就高了不少。原路返回,左手邊一樓是廚房、食堂、禮堂三合一的佈局,我們那時候燒的還是柴火飯,我調侃道:“那時候咱倆還來過這裏搶過鍋巴吃。”

蔣磊爽朗一笑,看來他是記起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了。不過在我的印象中小學、初中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是自己從家裏帶飯去學校的,提着個保溫桶,奔走在田野間的小路上,晃蕩晃蕩了一路。

二樓是五年級、六年級的教室、一間小型的音樂教室、和一間小小的圖書室,后兩者是新加的,我們那時可沒有這麼好的條件。順着樓梯而下,隔着一條路的對面是棟大的教學樓,一至四年級的所有教室都在這,還有計算機房,當年我們也算是“摸過一次”計算機,也就僅那一次而已了。

還有校園廣播站,當時是叫:“紅領巾廣播站”,每天午休前會放些音樂或播報點新聞什麼的,每逢周五還有知識搶答的欄目:誰第一個從教室衝出並跑到廣播站再答對問題,就能獲得獎品。這個欄目當時儼然成為校園裏最受期待的事,還有一個原因是:放完這個節目、午休完、再上半天課,就到歡樂的周末時光了。

我和蔣磊邊走邊談論着當時我們如何衝出重圍,然後我獎了一個本子,他獎了一支筆的故事,不禁喜笑顏開。

走着走着,來到了露天的乒乓球場,以前的那個小型廣場已被改建放上了新的乒乓球枱,以前的那些舊的水泥檯子還沒有拆掉,下雨時,那裏是避雨的場所;捉迷藏時,那裏是絕佳的藏匿地點;下雪時,我們用上面承積的雪打雪仗......那都是些令人難忘的回憶了。

穿過乒乓球場,左手邊的一行小房子,有我們當時學前班的教室,那時候沒有幼兒園,年幼懵懂的我就被送到了這樣一個小房子裏,讀完了一期學前班就榮升一年級了。同一行的小房子中還有校園商店,那時候也極其火爆。旁邊的一處小閣樓成為了大家嬉戲打鬧的“必爭之地”,對面也是對稱的一處閣樓,閣樓下是多媒體教室,每星期一節的多媒體課也是我們嚮往的課程之一。

不知不覺間,我倆已走到了校門口,校園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時此刻校園內也找不到除我倆之外的第三個人,咱倆“夜襲”計劃得逞,現在也準備“撤退”了。再次從鐵柵欄門翻過,回頭望一眼學校建築的輪廓。

“下一次來,又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後了。”我對着蔣磊說道。

“是啊,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時間過來,現在趁有時間,多過來留戀留戀。”

寒風中,一輛電動車疾馳而過,我把他送回家后,調轉車頭。

“明天我們去初中的母校看看吧?”蔣磊叫住我說。

“好啊”我爽快地答應了。

初中的母校比小學還要近,走路都只要十幾分鐘,這也算是一座古鎮,憑藉著唐朝“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這股文化底蘊發展起來。而我的初中就坐落在這座小鎮中,北靠書堂山,原名書堂中學,現在直接更名成了:“歐陽詢書法學院”。由於是放假期間,學校的前門也關得死死的,所幸後門沒有關,不然我們又得翻牆了。

校園內的設施大都一如我們畢業離開時的模樣,只有田徑場和塑膠跑道,那是等我們畢業之後才有的。進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個田徑場了,然後是一座小亭子,記得我們剛進校門就被安排在這裏打掃衛生、除草什麼的。田徑場過去是籃球場,籃球場北面就是教學樓了。

我們那一屆,可是見證了新老教學樓交接,初一讀完,老教學樓完成了它的使命,直接被爆破掉,一點不拖泥帶水。初二那年我們被安排禮堂里臨時搭起的板房內上課,學校老師不多,稍微用心一聽就能知道臨近的“教室”里是哪位老師,在上什麼課。每逢期中、期末考試,那可就壯觀了,滿禮堂擺的都是桌子椅子,十幾位老師巡邏式地監考,沒人敢“頂風作案”。初三的下學期,我們有幸搬到了這棟嶄新的教學樓里,坐在嶄新的教室里上課,學着嶄新的黑板上的知識。

禮堂在籃球場的東面,而它的南面是零星的幾個乒乓球枱,那時候的一大樂趣是:下課鈴一響,拍子就拿在了手上,老師剛宣佈下課的那一刻,就飛奔出了教室,花個1分鐘左右的時間跑到對面,佔領球枱,打8分鐘球,再意猶未盡地跑回來。

籃球場的西面是職工宿舍,那地方去得少,只有打掃公共區的衛生時才會去。經過籃球場,順着階梯往上,左邊是食堂,右邊是小賣部、化學課教室和少量老師的房間,中間是學生宿舍,我倆家都離得近,不用寄宿,從初三起,每天晚上會多一節課,我們也是從那時開始了住校的生活:晨起繞着校園跑步,晚上就站在老師的房前背單詞、課文,以此輪迴。

走了一圈,又繞到了前校門,無奈我們原路返回從后校門出去。

拜訪了小學、初中的校園,那麼高中的校園也不容忽視,說走咱就走,今天還特邀到高中時期的一位鐵哥們——何舒為,還特意帶上了乒乓球、乒乓球拍,準備再和他較量一番。

高中的校門倒是不會關的,因為裏面有部分西藏生是不回家的,徒步校園時也發現了幾位學弟學妹。我和舒為來到這的第一反應是看體藝館關沒關門,結果是不盡人意的:幾扇門都關得嚴嚴實實的。無奈,我們只好隨便走走看看了,沿着道路一直往上,我們看到了新的圖書館、西藏生樓和名為“行健”的教學樓,站在第二食堂前望了望后,我們掉頭返回。

田徑場,說來這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折點發生的地方,如果我沒去搞體育訓練,安安心心學習,興許考不上一本,但二本還是沒問題的,後來發現我也根本不是那塊料。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我這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讓我懂得了慎重選擇的重要性,切不能仗着年少輕狂,逞一時之快,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

又沿着道路參觀了一圈,一切都還是以前的模樣,熟悉又親切。告別了這留了我三年的母校,又和舒為在汽車站告了別,最後和蔣磊在村中告別。伴君千里,終有一別,生命中不可能有個人一直陪伴在你身邊,你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唯一能一直陪伴你的人是那個日益強大的自己,而唯一能留住你的地方是當你老后回歸的故鄉。

(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不是一隻米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不是一隻米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9章 再訪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