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第785章

至於吳承恩、許仲林的佛道思想的話,一般來說,時代和創造小說的態度都會對作者的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

像是吳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和後期,公元1500至1582年間。

他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商賈之家,他一生在科場上不得志,直到40歲才得了“歲貢生”的虛名,但他的家族也曾“兩世相繼為學官”。

由於貧窮的生活,再加上形勢不妙,科舉考試失利,所以他曾遭到一些勢利人的嘲笑和嘲弄,這些遭遇讓他加深了對封建社會的認識和人本身的世態炎涼的憤慨。

吳承恩對科舉功名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換來的卻是失敗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是佛教給予了他舒適的慰藉,他在安靜的沉思和遭受的屈辱中,終於破滅了自己的幻想。

並且嘲諷地說道,“功名富貴總有命,必答久得之無乃痴《慰友人》”。

仕途道路的不順利加之明代中葉以後,特務肆虐,宦官弄權,政治腐敗,身處這個時代的吳承恩,一生困頓不如意,地位低下,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他不滿足於社會的黑暗腐敗,對於社會的醜惡和黑暗有憤懣之情,卻有着對自身力量的清醒認知——無法抗爭”。

因此,在儒家的修齊治平幻想破滅之後,吳承恩只能徒自滅性不羈,放浪於詩酒之間,在酣飲放歌時,陶醉在道家的一種無拘無束、心情飄然的境況中。

同時,從《西遊記》作品來看,吳承恩對佛教是虔誠的,並有一定佛學根底。

“只有‘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心境,才能寫出好作品。

他信佛,在生活中遇到大挫折,仕途上屢挫屢敗的現實中,萬念俱灰以後,選擇了皈依佛教。‘閑時貝葉書,步出東齋讀’,以內心存在的超然清靜的世界,輕輕撣去沾在衣衫上的塵埃,外物不累於身的感悟才能寫出《西遊記》”。

把心靈寄寓在自由的想像和虛構的藝術世界中,尋找自我的精神歸宿和純粹的心靈家園。

而《封神演義》雖然是一部以寫道教為主的神魔小說,但在其中佛教和道教已融為一體。

因為許仲林以輕鬆地筆調將不同宗教派別的特質隨意點染,將小說中的宗教內容作為素材加以創作,重新構建了以民間宗教系統為基礎的神譜體系。

它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佛教的很多知名的菩薩羅漢都是從道家出身,雖最終在佛教成家,但是屬於道家範疇的。

像普賢、文殊等菩薩,本屬於道教的仙人,後來才皈依佛門,這之中甚至有如來佛祖的師傅燃燈古佛也是闡教之仙,種種跡象都表明作者的佛道思想。

但作為一本以道為宗的作品,其中卻很少講道,也不重點闡述道教的教義,所以許仲林是醉翁之意不在講道,而是在滿足他自己的宗教幻想的同時,還意在藉助對道教的推崇進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西遊記》《封神演義》兩部作品中體現的佛道融合思想

要知道《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兩部小說雖然講的不是一個朝代的故事,但在人物上有着密切的關係。

比如托塔李天王李靖、三太子哪吒、楊戩等人都在兩部小說中出現過。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有個特別明顯的傳承關係:由道轉佛,同樣的人物在《封神演義》裏是道士,到《西遊記》裏就變成了和尚,像《封神演義》裏提到過的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燃燈道人經過許多年的參悟后修成正果,加入佛教分別成為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燃燈上古佛,這些人物在《西遊記》裏也有所體現,可見這兩部作品的關係緊密。

比如孫悟空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神秘的遊離於世外的神仙。

孫悟空在三星洞花了7年時間修道,學習了3年的武,凌霄殿就被他鬧了個底朝天,所以有很人就對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西遊記》上說菩提祖師隱居於“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方寸山”意指“靈山”,“斜月三星”是天上的事物,隱喻“天空”,合起來意思就是:“天上的靈山”,而如來佛祖恰好就是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

孫悟空第一次拜訪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寫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菩提祖師在西方世界中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神仙。

但如果他是佛教的尊者,為什麼會對道教的文化這麼了解呢,如果他為道,那為什麼又會有“西方妙相祖菩提”的說法呢。

在《西遊記》,我們不能真正解決菩提祖師的身份之謎。

《西遊記》中的菩提給人的感覺是及佛道於一身的一位尊者。在《封神演義》中正好也有類似與佛道一體的派別——西方教的存在。

還有《封神演義》裏講西方教中有兩位教主,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他們曾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誅仙陣”和“萬仙陣”,堪稱兩大頂尖高手。他們便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

《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提及准提道人:“文殊廣法天尊聽得腦後

有人叫曰:‘道兄劍下留人~’廣法天尊回顧,認不得此人是誰;頭挽雙髻,身穿道袍,面黃微須,道人曰:‘稽首了~’廣法天尊答禮,曰稱:‘道友何處來,有甚事見諭,’道人曰:‘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道人曰:‘貧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而菩提祖師在《西遊記》的亮相:“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菩提祖師在《封神演義》中是一個自由的開明人。

他曾多次來到東方進行度化,十分了解道家。

他也是西方教的第二個領袖,對佛教文化也非常的了解。

《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見他與西方道教淵源極深。

他們一個掌教於西方極樂之鄉,一個是隱居在西牛賀洲的教徒。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菩提祖師應該就是准提道人。

只是到了後來西方教併入佛教,准提道人更名為菩提祖師,隱身在山上修養生息。

根據上面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菩提祖師就是准提道人,是如來佛祖的師弟。

兩個人曾掌管西方教會,然後如來佛修成了六丈金身,吞併了西方教后成立了佛教。

菩提祖師也就從此隱居山林,將所居住的高山命名為“靈台方寸山”,與“天竺靈山”相對,自立道觀修身養性,沒人知道他的去處。

就是如來佛,也不知道自己的師弟人在何方,也就更不知那西牛賀洲還有仙人的存在。

如來曾這樣評價西牛賀洲:“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

因此,雖然如來佛也在西牛賀州,但並不知道菩提祖師的存在。

因此,菩提祖師的道行一點不遜色於如來佛,甚至能夠避開如來佛,而不被察覺。

同時需要說明,《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不僅在人物上有所傳承,情節上也有一些擇不開的關係。

像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內容之所以能夠傳承是由於他們社會的文學風潮。

是由於當時作者們獲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廣闊,掌握的資料絕不僅僅只有小說里的情節。

而許仲林和吳承恩其實都不算是這兩本書真正的完全的作者,只不過這兩位能把民間傳說匯總到一起,改編的有聲有色,編纂的很順暢而已,他們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合理總結。只能算是整理者和理順者。

《西遊記》裏的第二大主角孫悟空,在《封神演義》裏也有。

孫悟空和《封神演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首先,在《西遊記》裏孫悟空是東勝神州傲來國的一塊石頭受日月精華的滋養演變出來的。

而《封神演義》裏也有這麼一個人物和孫悟空很相像,這個人就是眉山七怪之首的袁洪,這袁洪長得像猴,是精通八九玄功、神通廣大的一隻通臂長猿。

這個袁洪幫着通天教主打仗,跟姜子牙這邊作對,後來跟二郎神楊戩殺的是昏天黑地。

這兩個人的這場打鬥那是和《西遊記》裏楊戩奉命下界捉拿孫悟空的那場打鬥如出一轍,這袁洪也會七十二變,最後袁洪被抓,誰拿他也無可奈何,誰也殺不死他。

楊戩使刀砍他的腦袋,砍下去就長了一顆新的腦袋出來,砍下去,長出來。

《西遊記》車遲國鬥法里有一段情節就是殺孫悟空,砍下腦袋孫悟空就能長出來,這跟袁洪很像。

最後實在殺不了袁洪,沒辦法請來以為上古大仙——昆崙山散人陸壓,陸壓有一個寶葫蘆,殺袁洪前先把寶葫蘆祭起來,從葫蘆內飛出一把刀就把袁洪殺死了。

這個寶葫蘆後來也殺了妲己,妲己這個狐狸精是非常漂亮、迷人的,劊子手一拿起刀斧想要殺她的時候都不忍心,誰都殺不得只能請陸壓出山祭出寶貝殺了妲己。

這個袁洪就是這麼死的,袁洪死了以後呢,被困在了山河社稷圖裡化成了一塊石頭,說是這山河社稷圖將會飄到一個叫傲來國的地方,落地之後所畫之物皆會變成現實。

這猴頭將會變成一個石猴,沐風櫛雨,吸足一千五百年的天地精華之後才會重新出世,將會攪得天地不寧。

所以說這袁洪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可能是孫悟空的前世,在《西遊記》裏也有照應:真假美猴王。

六耳獼猴假冒孫悟空,無論是觀世音菩薩的緊箍咒還是照妖鏡全都分不清他倆是誰。

為什麼分不清呢,因為這兩個是叫一體二心,六耳獼猴跟孫悟空其實是共用一個身體,但是生出了另一重心魔,跟孫悟空不一樣。

如來佛祖在審判這件事兒的時候跟各位菩薩羅漢說:“爾等法力廣大,能普閱周天之事,卻難辨識普天之物。周天之內有五仙,天地人神鬼;有五蟲,贏鱗毛羽昆,卻有四種猴子不在這十類之中”。

這四種靈猴就是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獼猴。

孫悟空就是靈明石猴,六耳獼猴那是後來與孫悟空爭鬥的那個猴兒,通臂猿猴指的就是袁洪。

其實這四猴是共用一個身體的四種不同心態,有能知長短,有能明事理,有能懂前後,有能辨是非,有各種各樣的神通,所以如來佛祖的話也就說明了通臂猿猴袁洪和這孫悟空完全是一個身體。

這些情節,一一理下來就會發現《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確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並且《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不僅在人物和情節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構建神魔體系和族群關係上也有着相互的繼承和發展。

像是《封神演義》發生的故事時期,主要勢力是截教和闡教,除此之外還有西方教和妖。

截教和闡教同屬於鴻鈞老祖的門下,所以說,截教和闡教是同屬一門的。

從闡教門下的稱呼看,闡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屬於仙這一族群。

當時還沒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將闡教和截教下的門徒以及妖裏面的傑出者任命為神這一族群。所以說,神是相對於仙低一等級的。

再看妖,從書中可以看出,妖是單獨存在於世間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主要是各類物體通過吸收日月精華,自行修鍊成的。

從法力上來看,妖和仙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可惜由於不被闡教和截教接納,所以只能遊離在外成為妖。

但倘若一旦被闡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仙。

西方教是佛教的前身,但當時的西方教仍屬於弱勢群體,除了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師之外,門下弟子幾乎沒有什麼強人,所以它應該是屬於起步階段。

……

……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竟然是白骨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我竟然是白骨精
上一章下一章

第78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