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太洛稽康亡趙

第132章 太洛稽康亡趙

曰:凡治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然戰勝易,守勝難。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而曰爭利,三曰積德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其名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寡良才,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

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

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

王怍玄將所有帛書看完后也被驚掉了下巴,他手中所有帛書上寫的都是精妙的兵法,而且似乎不像出自同一部兵書。更讓他震驚的是最後一張帛書上寫着:上述四部兵法乃吾所節選,若鬼谷子感興趣可來新鄭找吾。

王怍玄此時手中拿着的帛書內容全是鄭駘默寫的孫臏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司馬法的節選,當然鄭駘略去了人物和背景。

魏國安邑王宮,魏文侯收到魏國情報機構紫鴞彙報了鄭駘在衛國“作”的鷂雀賦。

魏文侯冷哼到:“哼!雀與鷂斗,鄭駘小兒口氣倒是不小,待魏國恢復元氣后寡人倒要看看你如何與寡人斗。”

鄭駘沒想到他在衛國心血來潮之舉竟真的引起了禍端,本來歷史上魏文侯接下來會將軍事重心放在中山國身上,可此時魏文侯看到鄭駘的野心后便將目光投向了鄭國。

魏國在上一次三晉伐鄭之時損耗頗多,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而且魏文侯自繼位以來便勵精圖治,希望壯大魏國國力,雖然魏國國力是有增長,但增長不多,不能達到魏文侯的預期。魏文侯發現是魏國陳舊的制度阻礙了魏國的發展,如果魏國想要有大的突破就必須要變新法。但變法之不僅事困難重重,而且危險重重,一不小心就會使魏國陷入內亂。魏文侯雖欲變法,但一時之間沒有頭緒,不知從何下手,所以他開始廣納賢才,希望找到能幫助他變法圖強的人。所以魏文侯此時還不會對鄭國用兵。

安邑魏國國相府外,李悝求見國相翟璜,翟璜的門房沒有因為李悝身份低微而怠慢,當即便進府稟報。

翟府門房之所以不狗眼看人低,那是因為翟璜吩咐過若有人求見都要通稟,翟璜這麼做是不想錯過上門求見的人中真正有才能的人。翟璜作為魏國國相,便是那些想要在魏國出仕之人的一個門路,其中肯定不乏真正有才能的人,若遇到真正有才能的人他就會舉薦給魏文侯。翟璜之所以沒有嫉賢妒能,那是因為他知道慧眼識英才也是一種本事,他舉薦的人越有本事,他自己也會更受魏文侯的重視。

翟府門房將李悝帶到了客廳,並向他介紹了翟翟。

“李悝拜見國相。”李悝恭敬的向翟璜行禮道。

“李先生不必多禮,請坐。”翟璜隨和的說到。

“謝國相。”李悝拱手后便坐了下來。

“不知李先生找我所為何事?”翟璜問到。

“回國相,我是來獻策的。”李悝不卑不亢的說到。

翟璜好奇的問到:“哦?不知李先生要獻何策?”

李悝從懷中取出兩張帛書恭敬的遞給翟璜,說到:“國相請看。”

翟璜接過帛書看后驚喜不已,興奮的誇讚到:“李先生此兩策大善。”

李悝見自己的獻策受到了翟璜的讚賞也大為高興,覺得自己離成功更近一步了。

“李先生此兩策何名?我這就將此策呈於君上閱覽。”翟璜急忙問到。

“回國相,此兩策為盡地力之教和平糴之教。”李悝答到。

“好,李先生請在府中休息,我現在就進宮面聖。”翟璜急不可耐的準備進宮面見魏文侯,他將李悝安頓在府中后便火急火燎的進宮去了。

安邑王宮內,魏文侯見翟璜眉歡眼笑的前來,便好奇的問到:“國相如此高興,所為何事啊?”

翟璜將寫着盡地力之教的帛書雙手呈給魏文侯,說到:“君上請看。”

魏文侯接過帛書看了起來,第一張帛書所寫內容大意是:井田制下農民積極性不高,不能使田地的利用率達到極限,只有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民的積極性才高,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田地。

土地私有制后還要督促農民勤謹耕種。讓農民在種植穀物的同時還要多種植幾種農作物,以便當某種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時,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穫;讓農民深耕勤鋤,這樣才會有好的收成;收穫時要督促農民抓緊時間收穫,以搶農時。

方圓百里的土地,面積總計九萬頃,除去山川、河流、城邑和房屋所佔的三分之一面積,能作為田地的面積還有六百萬畝。如果能勤謹耕種,那麼每畝田地可以增產糧食三斗,不勤謹耕種,那麼每畝田地就會減產糧食三斗。方圓百里土地的增減,動輒糧食一百八十萬石啊!

第二張帛書所寫內容大意是:居民買糧食吃,糧食價格太貴就會損害居民的利益,糧食價格太便宜則會損害農民的利益。損害了居民的利益,他們就會離散到別的國家;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國家就會貧窮。所以,糧食價格太貴或則太便宜,始終都會有損害。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會使居民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同時農民也會增加收益。

一名成年男子加上自己要養活五口人,耕田一百畝,一年每畝田收糧食一石半,總共能收糧食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取一的稅收,也就是除去十五石,還剩下下一百三十五石。每人每月吃一石糧食,五口人一年就要吃九十石糧食,就只剩下四十五石糧食。每石糧食賣三十錢,總共可以賣一千三百五十錢。除掉祭祀費用三百錢,還剩一千零五十錢。添置衣服每人每年要用三百錢,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錢。算到這裏就已經超支四百五十錢了,還有疾病、喪葬、納賦等開支沒有算進去,這就是農民長期貧困的原因。

農民長期貧困就不會積極生產,不鼓勵農民積極生產,就會使糧價太貴。所以善於平衡糧價的人,一定會謹慎的將收成情況分為上孰、中孰、下孰、小飢、中飢和大飢六個等級。上孰,百畝的收成是原來的四倍,也就是六百石糧食,除去十取一的稅收、口糧、祭祀費用和衣服費用還剩四百石糧食;中孰,百畝的收成是原來的三倍,除去費用還剩三百石糧食;下孰,百畝的收成是原來的兩倍,除去費用還剩一百石糧食;小飢,百畝只能收一百石糧食;中飢,百畝只能收七十石糧食;大飢,百畝只能收三十石糧食。

所以上孰之年官府要從一個五口之家手中平價收購三百石糧食,中孰之年收購兩百石糧食,下孰之年收購一百石糧食。這樣做可以防止商人壓低糧價,使農民適當得到滿足,糧價持平后就要停止收購。小飢之年則官府將下孰之年收購的糧食平價賣出,中飢之年則賣出中孰之年收購的糧食,大飢之年則賣出上孰之年收購的糧食。這樣做即使災年糧價也不會上漲,居民也不會離散。這就是取有餘而補不足。

李悝所獻盡地力之教的核心是治田勤謹,以保證國家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平糴之教的實質是由國家調劑糧食價格,穩定小農經濟。

魏文侯看完盡地力之教和平糴之教后喜不勝收,激動的說到:“有此二策,何愁魏國不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戰國當國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回到戰國當國君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2章 太洛稽康亡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