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英:McMahonLine)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划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交界處,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的尖高山,將傳統上**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這是傳統說法,但根據矢量地圖的測量方法,這塊地方的面積大約是6.7萬平方公里)都划進印度去。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歷史

第六世**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在藏南的中心城市達旺。

麥克馬洪又利誘**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麼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1913年10月13日,**、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將部分**領土劃歸印度。結果這次會議並沒有任何成效,而中國亦一直沒有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直至1940年代印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邊境問題一直都是懸而未決。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談,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地區割與英國。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該線,中方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中方至今的觀點是:**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主權**的國家,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曾經奪回藏南,中國在戰爭中取得全面勝利,但由於種種原因而退回實際控制線。印度在1982年建立阿魯納恰爾邦,遭到中國的強烈抗議。但中國並沒有採取軍事行動以奪回該土地。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即“旭日之國”。

中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時印度軍方在本邦與鄰國的邊境都佈置了很嚴密的軍事防守。一方面,由於本區的問題已引起來自中國的關注,使他們擔心中國可能會再度越境取回本邦;另一方面,本邦北面與緬甸及那加蘭邦的邊境有那加基督徒軍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進入本區,都要取得特別的許可證,才可以進入。

有關藏南的另一種說法是,藏南仍在中國政府的控制中,各種說法不一,均有待證實。

現狀

時至今日,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華民國政府都堅持要恢復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原來邊界。結果這條邊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今日中印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並不重合。

其他看法

有觀點認為,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線北段,屬於麥克馬洪線向東的延伸,其論據是這段邊界與麥克馬洪線同屬於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制訂的、沿分水嶺和山脊線劃定的邊界,傳統的中國領土包括今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區。

前景

2003年以後中印邊界談判透露出來的跡象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可能承認麥克馬洪線為正式邊界,但希望收回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的達旺地區(Tawang)。

外部連結

西行漫記--**

誰承認屈辱的麥克馬洪線

前駐印度大使:麥克馬洪線無效中印已多次會談

反對放棄藏南、反對承認“麥克馬洪線”倡議書

麥克馬洪線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了一條印藏分界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麥克馬洪又利誘**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麼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線的態度。

由此可見,麥克馬洪線從來未經過雙方實地勘測,也沒有經過中國歷屆政府承認,是一條屁價值也沒有的“屁線”,完全無法律意義和任何價值。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新中國政府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

當時**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公開,尤其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

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佈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乾的這一切,中國政府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印度雖然感到心虛,但是也不挑明這一問題,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進行的歷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國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除了周恩來含含糊糊地提過一次兩國的國界尚未劃定以外,中國方面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次對外界表明自己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在周恩來1956年訪問緬甸時與緬總理吳巴瑞的會談中。由於中緬之間也有部分邊界線與麥線相關,周恩來因此系統地解釋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要對中國人民解釋清楚;二、要說服****喇嘛等人接受“麥克馬洪線”;三、國民黨會罵我們賣國。周恩來說,你們需要時間,我們做這些工作也需要時間。我們為了求得一勞永逸地解決整個邊界問題,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們要儘力克服困難實現這一方案。至於解決整個問題的時間,我們可以繼續等待。

印度和緬甸有很好的關係,因此尼赫魯肯定會從緬人那裏了解到中國對麥線的態度。再加上中國在與印度的交往中從來沒有提出過對印軍佔領麥線的異議,因此尼赫魯感覺到抓住了中國的把柄,在後來中國提出談判東段麥線以南的領土問題時,他堅決地給予拒絕。他說(大意)“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着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對此辯解說(大意)“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的異議,但是我們出版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

比較而言,尼赫魯的說法更為符合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只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當印軍佔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國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說中國是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佔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勵,越輕視中國,印度政府又繼續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繼續蠶食中國領土。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城裏的**感到被欺負的太狠,終於忍無可忍,打了一仗。在大軍獲勝的有利形勢下,毛自我感覺已經充分教訓了印度,因此又單方面把軍隊撤到麥線北面去了。這一撤意味着中國人將永遠失去達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着麥線從此將要揮效力啦。

由此可見,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印度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佔領在某種程度得到強化。中國在兩次重要關口出現錯誤,可以說已經沒有機會再奪回失地,甚至再進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進入90年代后,麥線已經成為雙方的實際控制線,1992年雙方軍隊交換了實際控制地區地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雙方次對麥線的勘定和確認。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眼裏,麥克馬洪線早已經是一條國際邊界線。

在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的約9萬多平方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可是一塊風水寶地,不要以為這裏屬喜馬拉雅山脈就儘是些冰雪滿野的荒漠。在夏季,由於迎着從印度洋上吹送來帶着大量水分和熱量的西南季風,這裏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肥沃得有**的“江南”之稱,想不到吧?

這塊面積巨大得相當於浙江省而又富饒的地域,卻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展中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地區。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政府的代表、英國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員和中國“**地方”的代表,主要討論中國和(英屬)印度的邊界問題。由於(袁世凱)北京政府忙於徵討南方的革命力量(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見分歧,根本談不成什麼協議。

其實,協議只不過是英國將攫取到手的權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況英國侵略我國**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麼協議的束縛。

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享利•麥克馬洪(英國政府代表)竟背着當時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私自同**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炮製了所謂的“中印邊界線”,即“麥克馬洪線”(就是上圖中青色的線),這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並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上圖紅線,傳統習慣線)不同,它大大向**縱深推進,把原本在**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划進了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將中國**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統治權的地方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正是這種將國家領土的私相授受,歷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條線的合法性。

而英國人在西姆拉會議之後二十年時間,出於擔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沒敢公開宣佈這個“條約”,也沒有在英國出版的地圖上改變中印邊界的傳統劃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戰爭中,中國在失地盡復的情況下,將軍隊悉數撤回至實際控制線(青色線附近)后20公里,不啻於在事實上承認麥線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裏,耕作建設,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萬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無別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塊土地,再收回,一時的失策,竟做成了連麥克馬洪也無法做到的事!

在當時的蘇、中、美大三角大戰略中,中印之矛盾是雖是次要矛盾,不值得與之擴大戰端,但在當時失地盡復的情況下,軍威顯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資,如炮彈等是在氂牛也無法爬行的情況下,由我藏胞一一山那邊背過來的),並且更重要的是,當時印度東北一帶風聲鶴唳,已無可戰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談判桌上就佔主動:既有歷史依據又有實力控制。而現在,既不戰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談判桌,此事依舊沒有得到圓滿解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11中亞之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11中亞之王
上一章下一章

麥克馬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