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擺脫貧困·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等文中引用

■解讀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放在整個社會,困難群眾的比例可能不大;但具體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困難就是100%的困難。所以,對於社會治理者,要讓群眾安居樂業,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好群眾切身的困難。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后第一次會見中外記者時,就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等。“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嘴上說為民服務,在行動上卻不能察其疾苦,如果只是在文件上寫着民生為懷,在政策制定中卻不能惠及民生,那就不能體察民瘼所在、民憂所系,就只會口惠而實不至,何談安民治政?遑論贏得民心?只要我們把民眾的疾苦了解到、處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的周圍就能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匯聚起建設國家、復興民族的強大力量。

■原典

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然尚有一事為民病者,帶徵錢糧是也。所謂帶徵者,將累年拖欠,搭配分數,與同見年錢糧,一併催征也。……況今考成法行,公私積貯,頗有贏餘,即蠲此積逋,於國賦初無所損,而令膏澤洽乎黎庶,頌聲溢於寰宇,民心固結,邦本輯寧,久安長治之道,計無便於此者,伏乞聖裁施行。

——﹝明﹞張居正《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釋義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是對明朝張居正“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一語的化用。致:達到,實現。要:關鍵。其意為:實現國家安定的關鍵,就在於使百姓安居樂業;而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體察他們的疾苦。張居正的這一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儒家民本主義思想。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向明神宗上《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奏請在全國範圍內停止帶徵錢糧,對於百姓積欠的部分不再追究。蠲(juā

):除去,免除。積逋(bū):累欠的錢糧。帶徵錢糧“將累年拖欠,搭配分數,與同見年錢糧,一併催征”,而百姓即使遇上豐年,收穫的糧食也僅夠交納當年的錢糧;如遇上災年,當年必然無法足額交納。而徵收錢糧的人為了向朝廷交差,“往往將見年所征那(

uó)作帶徵之數,名為完舊欠,實則減新收也”。如此年復一年,百姓所欠的錢糧就越來越多,終將無法承受。張居正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只需交足當年應交之數,不再補交過往年份的積欠。這樣既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亦減輕了連帶而來的吏治弊病。並稱“久安長治之道,計無便於此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上一章下一章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