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什麼是“太極中不動的一點

第十七回 什麼是“太極中不動的一點

【王陽明立志帶兵打仗。兩難忘的同學過招,王寅之服輸拜師】

我吸了口氣,鄭重地講:“讀聖賢書的儒者應該以不會用兵為羞恥。連至聖孔子也曾在《孔子家書》中說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現在的很多儒者,往往以文章和詞句而欺世盜名,獲得富貴。以華麗的辭藻粉飾太平。而當國家出現重大變故時,則畏首畏尾,束手無策。實在是儒者的羞恥啊!”

父親氣得發抖,說:“你說誰?”

我淡然一笑:“父親,您是儒中豪傑,那些虛頭巴腦的腐儒豈能與您相提並論?”

這一下,父親更氣了,還是繼母示意我別說了,她拉着父親進了裏屋去了。

我沒管他,出去溜達溜達再說。後來我在私塾的學習中,照樣參研我的兵法,父親拿我也沒有辦法。

這一天,我回家聽到父親在與誰大聲談論什麼?

走過去一看,原來是方正世伯,只聽他正大聲地跟父親講:“現下很多地方水旱災害接踵而至,這盜賊也趁機興風作浪。京城眼前就有王英、王勇一幫盜賊不斷地群起滋事,而陝西那個地方還有石和尚、劉千金等作亂,屢次攻佔朝廷的地域,掠奪府庫的金銀軍餉,騷擾平民。你看,朝廷這一班干臣除了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全無實效。”

父親嘆口氣道:“本朝宗宋之學,以文事為主,故疏於武事,一是拿不出有效的策略,二是缺乏像王越那樣的干臣,你說待之奈何?”

當時我一下氣憤之極,忍不住衝進了中堂,大聲對父親講:“欲以諸生上書請效終軍故事,願得壯卒萬人,削中草寇,以靖海內。”

這裏用了一個典故,就是“終軍棄繻(xū)”的典故。

這終軍是我的一個偶像,他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侍臣,可以說其人乃是博聞多識,文采飛揚,其官至諫議大夫,後來他主動請纓去遊說南越王歸順大漢。

結果,南越王被終軍說服,表示願意歸順,但沒想到事情沒那麼簡單,南越王雖被說服,但南越的大臣們卻極力反對。

後來,他們乾脆發兵攻打南越王和漢使者,終軍英勇就義,時年二十餘歲。

我仔細的翻閱過終軍的事迹,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赴長安時,步入函谷關,守官給終軍“繻”,即時下的通行證,以帛制之,上面寫字,分做兩半,出入合符,方能通行。但沒想到果決的終軍豪邁地說:“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這就是“終軍棄繻”的典故。

父親聽完我的豪言后大驚道:“汝瘋狂耶!書生妄言取死耳。”

此時旁邊方正世伯向我點頭,表示嘉許。

其後父親語重心長地給我講了許久,他主要強調的只有讀書考取了功名,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這一點我認同,沒辦法,老實回私塾認真讀書吧。

在學習期間,有兩位同學,他倆用他們的行動讓我認知到,什麼叫為學的最大美德,這就是“服善”。

這兩位同學一個叫王寅之,一個叫劉景素,每次考試王寅之的成績都比劉景素優秀,但王寅之每次與劉景素辯論都不是他的對手,心裏頗不服氣。

有一天,他作了充分的準備,以他最擅長的《太極通說》來與劉景素辯論,只聽王寅之在那裏滔滔不絕地講着太極理論,同學們都圍過來,劉景素聽着王寅之的高論,笑眯眯地站在那裏一言不發,王寅之講累了,說:“我講完了,該你了。”

劉景素笑道:“你講得很好,但我要說,你只會背書,並不明理。”

王寅之一下火了,說:“你憑什麼說我不明理?”

劉景素緩緩道:“那你跟我說說太極中不動的那一點在哪裏?”

王寅之當場啞然,半晌不說話,后小聲說:“我不知道,請教!”

劉景素笑道:“那就得拿個請教的態度來。”

說著拿把椅子坐下,王寅之當時的表現讓我終生難忘,他竟然恭恭敬敬地行禮向劉景素拜師。

我有些不服氣,問劉景素,“那你講講太極中不動的那一點在哪裏?”

劉景素用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畫一太極,然後把中間的那部分抹去,就只剩一個圓圈,然後他慢條斯理地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中不動的那一點就是無形無相的無極是也。”

講得很漂亮,我也極為嘆服,但我更佩服王寅之,我私下曾跟同學錢明坤講:“寅之者,真可謂豪傑之士,使寅之易此心以求道,亦何聖賢之不可及!”

記得錢明坤同學不明白所以,我便講了一下大宗師張載的故事。作為北宋最著名的理學派的一山宗師,他早年精通《易經》,能夠用“陰陽二氣”之說來解釋宇宙和世間的各種深奧的道理。但他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四方求教,當他聆聽到當時也是一代宗師的程顥和程頤兩兄弟的講學后,便深感自己學問之不精,甘願拜二人為師,向他們虛心求學。

我對此極為嘆服,對那同學講:“如張載般人物,能不恥下問,若非捨棄私見私慾,大勇豪傑獨立之士,必然難以做出此等行為。”

正好這天,父親問我學業情況,我便把王寅之同學的表現告訴了父親,父親點點頭向我問了一個問題:“你可知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能打敗一代西楚霸王項羽嗎?”

我沉吟道:“我認為其因有四:一是劉邦奉行以仁義而服天下,當以‘約法三章’而為天下悅服,而項羽奉行以武力而霸天下,攻城下來往往屠城;二是劉邦一直是以帝王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他當沛公開始便在一縣施行中央管理制度,而項羽則在范增提出建都問題時,以‘夜行錦衣’的虛榮心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彭城;三是劉邦對手下捨得,封王、封地都來真格的,而項羽則捨不得;四是劉邦任人為賢,而項羽則自以為自己天下第一。我認為是此四點所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回 什麼是“太極中不動的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