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商紂繼位

第三十四章 商紂繼位

帝乙,統治時間:BC1110--1102年。

帝乙,子姓,名羨。

BC1110年,文丁的兒子帝乙繼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以殷(河南安陽)為都。

箕子,子姓,名胥余,在帝乙和其子帝辛時期官任太師(宰相)。

比干,子姓,帝乙的弟弟,幼年聰慧,勤奮好學,年少時就以少師(亞相)高位輔佐商王帝乙。

比干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鍊鑄造,富國強兵。

帝乙繼位后,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

當時,江淮之間的夷方比武乙時期更加強盛,準備大舉進攻商朝。

帝乙二年(BC1109),昌帶領周部落攻打商朝。

帝乙為了不至於東西受敵,就把文丁的一個幼女,生得美麗端莊,嫁給了姬昌,向周人致歉。商王帝乙緩和了與周人的矛盾之後,開始全力備戰,應對東夷的進犯。而姬昌也認識到商朝國力還很強盛,短時間之內,周還不是商的對手,還需要繼續積累實力,等待時機。

帝乙三年(BC1108),昆夷(屬於西戎)攻打商朝,夷方也趁機進犯。帝乙採取各個擊破戰略,首先派遣將領南仲率軍向西抵禦昆夷的進攻,並且修築朔方城。夷方見昆夷被擊退,於是退兵。

BC1106年,帝乙帥軍出征夷方(人方、屍方),但途中受到孟方(夏時稱斟灌,帝丘,河南商丘睢縣)的截擊而被迫回師。

由盂方的地點可知,當時東夷的勢力已經深入河南,進入商國的發祥地,帝乙不得不出擊。

BC1106年二月,帝乙率諸侯聯軍擊敗盂方。九月,商軍進至淮水流域的攸國(安徽宿州),帝乙命攸國國君攸侯喜,率領本國軍隊協同進攻夷方。商軍從東部重鎮大邑商(即毫,河南商丘睢陽區)東進,到達攸國東部邊境城邑永(攸國西部數十里),以此為前進基地與夷方軍隊交戰。帝乙指揮商軍列陣緩慢向前推進,進攻夷方軍隊。同時命令兩翼實施夾擊,一舉打敗夷方。

BC1104年五月,商軍返回商都殷附近,前後費時達260天。

同年,由於東夷的威脅,帝乙將都城由殷(河南安陽)遷到沬(河南鶴壁淇縣)。

帝乙長子微子啟的母親地位卑賤,所以不能立他為嗣子。少子帝辛的母親是正室,所以帝乙確立帝辛為嗣子,就是後來的商紂王。據《呂氏春秋》、《帝王世紀》記載,微子啟與帝辛是同母兄弟,微子啟出生時,他的母親尚為妾,被立為王后之後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啟年長,想立他為嗣,太史根據禮法認為微子啟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立帝辛為嗣子。

BC1103年,帝乙再次率領諸侯遠征夷方,到達雇(山東菏澤鄄城縣)、齊(山東淄博)等地,至BC1162年三月,勝利班師。在回師途中帝乙病逝。

家庭成員

父親:商王文丁

妻妾:帝乙有兩位妃子。

兒子:

微子啟(宋微子),帝乙長子,周朝諸侯國宋國始封君。

微仲(微仲衍、宋微仲),微子啟弟,宋國第二任國君。

子期,商朝諸侯國郝國始封君,郝姓得姓始祖。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一說在今陝西西矮附近),其後世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氏,稱郝氏。

帝乙病逝后,葬於殷。

帝乙死後,其子帝辛(商紂王)繼位。

帝辛(紂)BC1101--1050年

帝辛,統治時間:BC1101--1050年。

帝辛,子姓,名受,謚號紂,別稱受德、紂王、商紂王、殷紂王,商朝第三十位君主。

帝乙有三子,長子叫微子啟,次子叫微仲衍,都是庶出,三子叫受辛,是正宮所生。帝乙曾經想立微子啟為太子,大臣都諫言,應該立正宮之子。於是,立受辛為太子。帝乙逝世后,辛繼位,這就是辛帝,周武王代商后稱天下稱他為“紂”,因為謚法上“紂”表示殘義損善。

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着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着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英明神武,剛愎自用。

很多歷史上的著名君王都有這樣的性格特點,比如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隋煬帝,只是成者為王,稱為英明神武,敗者為寇,稱為剛愎自用。所以君王寧願選一個平凡的接班人,也不願選一個各方面都傑出的接班人,因為他們不懂得謙虛,總是在成功,接受不了別人的建議,甚至存在逆反心理,故意反着來。所以一旦受挫,便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任由情況繼續變壞。

BC1161年,帝乙的兒子帝辛繼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陽)為都。

按《封神演義》:第一回中提及帝乙,稱其有三子,“壽王”(即帝辛,商紂王)為幼子。帝乙臨終前將壽王託孤給太師聞仲。而按照歷史記載,帝乙的託孤大臣有王伯太師箕子、王叔少師比干,而聞仲沒有記載於史書中。

商朝歷來實行的是兄終弟及的制度,也就是說只要國王死後,兄弟還在,雖有兒子,也要由兄弟繼承,這是早期商朝九世之亂的原因。

所以到了武乙之後,為了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商朝開始摒棄這種制度,實行父子繼承製。

這實際上剝奪了兄弟們的繼承權,從武乙開始,內鬥不斷。所以帝辛的即位,實際上與箕子和比乾的利益相背。

筆者認為帝乙由於擔心哥哥箕子和弟弟比干奪去自己兒子的帝位,所以出於場面話,不得不安排箕子和比干輔助帝辛處理朝政,而最重要的軍權也一定會安排自己真正的心腹將領來輔助帝辛,以排隊兄弟們對軍隊的影響。而這員將領極有可能就是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名字的聞仲。

所以,實際上帝乙為帝辛留下了至少三位顧命大臣,王伯太師箕子,王叔少師比干,箕子和比干主要是朝政,而最重要的軍事方面是聞仲。

雖然武乙已經改革了繼承製度,但是如果商王無道,箕子和比乾的確也有資格成為新的商王。

《孟子·萬章下》述孟子向齊宣王解釋貴戚之卿與異姓之卿的區別說: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對於君王犯錯誤后,貴戚之卿與異姓之卿開始對待的方式同,都是進諫。君王不聽的話,最後處理的方式就不同了:異姓之卿只好失望地離去,而貴戚之卿則可取而代之。

孟子所言正好反映了早期國家階段氏族貴族專政時期的特點,稱為“上帝改厥子、貴戚易其位”。

在那時人們看來,王位君權的更替是同姓王族(王室宗親)、貴戚(異性外戚)之間的事務,外人不得插手染指。這也是歷史諸多王朝更替的傳統,比如周武王代商---外戚,從母系角度來說,商朝的先祖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先祖,所以有資格取得王位;隋文帝代北周---外戚。

由這一傳統可以看出歷史上的權臣們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其實是在為改朝換代作準備,因為身為異性權臣,只有成為外戚才有資格,成為新的天子。不遵循這一傳統,急於將皇帝拉下馬,就成為史書上遺臭萬年的亂臣賊子。

帝辛繼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脅商朝西面,原本,帝乙在位時就打算在擊敗夷方后,就移兵攻周,但由於帝乙在位時間太短,所以臨終囑託帝辛一定要剷除周這個隱患。因為帝辛初即位,帝位不穩,所以不得不虛與委蛇,大大封賞各路諸侯,尤其是任用九侯、邘侯(鄂侯)、周侯為三公的虛銜。

邘侯(鄂侯),為帝辛的岳父,封地在河南焦作沁陽市。

姬昌,統治時間:BC1112--1061年。

姬昌,姬姓,名昌。出生於BC1152年。

BC1112年,季歷的兒子姬昌繼承了周國的西伯爵位,被時人稱為西伯侯,被武王追封為周文王。以岐(陝西寶雞岐山縣與扶風縣)為都。此時姬昌40歲。

在治岐期間,姬昌對內奉行德治。《史記·周本紀》記載姬昌遵后稷、公劉之業,效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的社會風氣,使周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

姬昌時期已經處於封建制度的萌芽時期,實行裕民政治,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

姬昌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就是將一塊土地按照井字劃分成九份,中間的一份是公田,而周圍的八塊田是私田,只要農民在耕種八塊私田的時候,集體幫助耕種中間的公田,用這塊公田的收穫來上交官府,其它的八塊田的收穫完全歸自己所有。這是井田制首次施行。

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刑罰被大量減輕,畫地為牢的故事就發生在姬昌在位期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商紂繼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