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國之棟樑季歷

第三十二章 國之棟樑季歷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梅里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曆清明節,梅里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泰伯井,又名讓王井,位於至德大殿東面,井水清澈可口。相傳是泰伯為當地居民用水而鑿。但據考證,泰伯井是戰國時期所建。建泰伯廟后,一直是泰伯廟的廚房用井。南朝劉昭《後漢書注》記載:“無錫縣東,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吳地記》記載:“吳築城梅里平墟,城內有宅,舊址及井猶存。”

唐代詩人李紳晚年隱居泰伯廟,在泰伯廟留下許多詩文,其中《泰伯井》寫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鴻重浚后,又歷幾千年。”

武乙十五年(BC1144),武乙將商朝國都由黃河以北的奄(山東濟寧曲阜市)遷回到武丁時始建的沬(又稱武丁城,河南鶴壁淇縣)。

武乙二十一年(BC1138),古公亶父薨。

古公亶(dǎn)父的“亶”后加一個“父”字,表示尊敬,並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稱。因為他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周滅商后,周武王姬發認為“王氣”始於亶父,故追尊為太王。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古公亶父死後,葬於陝西岐山縣祝家鎮岐陽村。

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詳,誤傳為周幽王墓,萬曆岐山知縣於邦棟始辨正之。現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圍大約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陝西巡撫畢沅題字“周太王陵”,碑樓、碑座已殘,2000年岐陽村重修墓碑。

季歷,名歷,姬姓,季是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次序,即最小),尊稱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季歷接位后,稱公季,以岐(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一部分)為都,周武王滅商后追尊為王季,也稱周王季。他即位后而太伯和虞仲後來在太湖流域創建了吳國。季歷師承古公遺道,治理周宗,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推行仁義,周族的勢力逐漸強盛。

古公去世后季歷嗣位,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領導部落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周族社會經濟發展,壯大了周的力量。

季歷積極訓練軍隊,在外交上又因為妻太任的關係,與商王武乙的關係極為密切,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與商的政治聯繫。

在得到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實際上作為中央王朝,商對於戎狄對商的進犯也是非常反感,但是由於武乙的殘暴統治,無力對付戎狄,季歷對戎狄的討伐得到武乙的熱烈響應,武乙授權季歷統轄西方諸侯國聯軍討伐戎狄,其中攻擊的重點是山西境內對商構成威脅的戎狄部落,主要的敵人是鬼方(山西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

武乙二十四年(BC1135),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季歷利用機遇,率兵極力向東發展,在畢與程國發生決戰,最終擊敗殲滅了東鄰的程國(陝西咸陽),周族的勢力稱霸關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國之棟樑季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