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戰長平
“”趙括被圍困在長平前線,四十五萬大軍危在旦夕。”
原本還期望趙括能旗開得勝的趙孝成王得到消息之後瞬間如墜冰窖,恐慌之餘,連忙招募趙國剩餘兵士前去支援長平。
戰國時代,全民皆兵,兵就是民,民就是兵。
農民丟了鋤頭拿起武器來就能上戰場,士兵丟了武器拿起鋤頭來就是農民,所以戰國七雄除了一些國家擁有的少部分精銳部隊之外,大部分的部隊都沒有經過太嚴格的訓練就直接拉上了戰場,這樣的民兵就算是送到戰場上基本上也是炮灰。
此時的趙國也並不是無兵可用,在趙國北部邊郡還有十幾萬胡服騎射留下來的騎兵精銳,只是這批精銳距離長平太遠,一時間來不及支援,並且長平多山,大規模騎兵部隊也很難展開進攻發揮作用。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趙國四十五大軍困在長平,舉國之力還是能湊出一批軍隊去支援長平的。
只要趙國援軍能夠打敗佔領百里石長城的秦軍並且與趙括匯合的話,趙括的四十五萬大軍還是有一線生機退回來,趙括之所以率領趙軍堅守也正是因為他還寄希望於趙國的這支援軍。
白起圍住了趙軍,這位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已經將能做的事情全都做完了,剩下的,他也只能交給老天。
趙括困守在丹水河谷依舊沒有失去希望,他還在等趙國援軍,只要援軍到,他趙軍還有希望。
此時,嬴稷站了出來。
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秦王御駕親征親自趕赴河內郡(函谷關外,原是魏國土地,秦國佔領之後設立),並且下達了一條近乎瘋狂的命令:全體賜百姓爵位一級,凡是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都趕赴長平,一定要將趙軍的援軍擋住!
(秦王命令十五歲以上的人中經過考證除了男人之外應該有不少的少女,少女少男臉龐稚嫩,或許還不懂得生和死是什麼意思但必須拿起武器上陣殺敵,這些人大部分都回不來了,僥倖回來的也大都是殘廢,戰國軍爭恐怖至此)
拼了,這是徹底的拼了!
秦王也和白起一樣紅了眼珠,這是事關秦國國運的大戰,此戰若贏,函谷關以東再無任何一國能夠與秦國抗衡,秦國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長平!
趙國的援軍終究被擋在了嬴稷帶來的的援軍擋在了長平。
趙括眼巴巴的等待着趙軍來救援,漫長的等待最後卻變成了泡影,援軍沒有一點影子,趙軍的糧草卻早已吃的乾乾淨淨。
一個人不吃飯不喝水能維持幾天?醫學上講能活三天,充其量能活四天。
好在趙軍靠着丹河,河裏有水,有水就能喝。
光喝水不吃飯能活幾天?普通人能活七天,壯實點的能活八天,這已經是人體機能能堅持的極限。
但是,困守在丹河西岸的趙軍卻足足的堅持了四十六天!
或許,趙軍在傾巢出動的時候帶了些糧食。或許,有水喝能多堅持幾天。也或許,趙人常年與北方少數民族混戰,混戰的結果帶來了混血,混血帶來了體質強健,可就算體質再強的人光喝水不吃飯也不可能堅持四十多天。
怎麼辦?
那隻能吃人了。
那是公元前260年的七月盛夏,趙括輕敵冒進困守在了丹河河谷。
驕陽似火,屍積如山,在散發著惡臭味的屍體旁,幾個餓的萎靡的趙兵生生的撕掉同胞屍體上稍微新鮮的肉煮進鍋里,這當然是沒辦法的事,但凡是個人都不會主動去吃人肉,可他們沒辦法,不吃人肉就得餓死,在飢餓面前,所謂的人性就變成了蒼白無力的笑話。
七月,熬到了九月。
天氣還是一樣的炎熱,最開始戰死的士兵早已變成了一堆粘着血皮的骨頭,這些戰死的士兵或許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看不到人間煉獄的一幕。
整整堅持了四十多天的趙軍終究是沒有等來趙軍,原本還存有一絲絲希望的趙括終究也充滿了絕望。
絕望之中,趙括終於明白不會再有援軍。
一般人在陷入如此絕境的面前,心理防線早就崩潰了,估計他們會選擇自殺,但是趙括沒有自殺,這位紙上談兵貽笑千年的年輕將軍在絕望之時依舊存留着軍人的血性,他或許已經敗了,但他絕不輕言失敗。
既然沒有援軍,那就衝出去!
疲弱的幾十天沒吃東西的趙軍還能衝出去嗎?趙括不去想這個問題,因為已經沒有意義。
趙括將趙軍一分為四,從四個方向以自殺式的方式向鐵桶一般的秦軍發動最後的攻擊。
歷史沒有記載趙括自己是從四個方向中哪個突圍的,但我想,公元前260年夏末的趙括定是義無反顧的朝着西邊的秦軍壁壘發動進攻,那是秦軍防守最強硬的地方,那裏有秦軍主力,更有戰神白起。
趙括還是死了,秦軍強悍的弩箭將趙括設成了刺蝟,趙括的屍體重重的栽倒在了滾燙的土地上。
趙括是可憐的,初入戰場就遇到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戰神白起。
趙括是可悲的,若是有生之年他能多加鍛煉,以後或許也能成為趙國一代名將。
趙括又是可恨的,他的一意孤行損失趙軍四十五萬,趙國由此一蹶不振。
不管怎麼說,趙括還是倒下了。
在趙括倒下的秦軍壁壘上,白起手扶長劍,悲哀且鄙夷的看了一眼尚有餘溫的趙括屍體,低吼一聲:趙括已死,降者不殺!
白起洪亮有力的聲音傳遍整片山谷,血戰中的趙軍得知主將已死的消息,支撐着這支彪悍軍隊的最後一口氣也終於消散,疲憊的趙軍終於放下了兵器,幾十萬趙軍跪地投降……
但,這些投降的趙軍卻沒有幸運的活下來,靠着喝水吃人肉的趙國降軍熬過了飢餓,卻沒有躲過白起的屠刀。
白起下令,將趙軍坑殺,所謂坑殺,不是直接活埋,應該是先砍掉腦袋隨便埋在土裏,一部分腦袋由秦軍士兵割下來掛在腰帶上回去算作軍功,割不了的腦袋就爛在了河谷,變成了孤魂野鬼。
這一戰,趙軍戰死的加上投降被殺的,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四十五萬,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四十二年之後,秦始皇派遣大將王翦攻入趙國邯鄲俘虜了最後一個趙王趙遷,趙國滅亡。
數千年來,眾人提及白起腦中第一印象就是嗜血好殺,長平之戰在趙軍投降的情況下白起居然殘忍的下令殺掉降卒,人們多指責白起殺戮太過,其實仔細想想,當時的白起下令屠殺手無寸鐵的趙軍也是無奈之舉。
歷史記載,白起之所以坑殺趙軍,原因是‘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意思就是就算秦軍不殺趙軍降卒也不可能將其收編,趙國對秦國恨之入骨,若是不殺,這些趙國降兵遲早要造反。
這當然是一條理由,但絕不是全部的理由,白起之所以殺這些趙軍降卒,是多方面原因匯聚在一起的結果。
第一,糧食的問題。
早在趙括替代廉頗之前,秦國和趙國就已經在長平對峙了三個多月,兩國的糧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加上後面秦軍包圍了趙軍四五十天,秦軍的糧食八成也不多了,就算糧草還能堅持估計也只夠秦軍用的,突然多了二十多萬的降軍,秦軍務必要將自己的口糧分給趙軍,這麼一來秦軍的糧食也不夠吃的,糧食只有一份,卻有兩張嘴想吃,唯一的辦法就是弄死一張嘴,這個道理白起懂。
第二,現實問題。
就如同白起說的,趙國降卒是不願意為秦國賣命的,這些趙國軍人的家在趙國,妻兒老小都在趙國,就算秦軍把他們俘虜走這些人日思夜想着回家,早晚要叛亂,這點已經在前幾個月得到了證實,當時王齕攻佔了上黨郡,可是上黨郡的老百姓還是拖家帶口的逃向趙國而不歸秦國。倘若要是趙國降的人少點秦軍還能試着消化掉,可長平一戰趙軍降了幾十萬,這幾十萬人要是編入秦軍然後聚眾反叛的話,對秦國的打擊將是致命性的,白起不敢冒這個險。
第三,白起個人問題。
白起殘忍嗜殺,既有他性格中冷酷的因素,更有秦國的體制原因。秦國自從百年前商鞅變法以來就一直實行軍功爵制,在秦國窮人要想出人頭地只有兩條路,要麼好好種地多給國家納糧,要麼當兵打仗用敵人人頭換軍功。在國家的鼓勵下,秦國的人要麼是耕作的農夫,要麼是嗜血的戰士。白起不是農夫,自然是嗜血的戰士,他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兵一直做到秦國最高級的將領,他親手殺的人怕是也能堆成一座小山,要這樣的人去憐憫降卒,怕是有些天方夜譚。
第四,秦王等不及了。
白起下令屠殺趙國降卒,一方面是白起個人原因,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坑殺幾十萬降卒這麼大的事情白起不可能不上報給嬴稷,估計嬴稷下的命令也是讓白起殺掉這些不能為秦國所用的降卒以免多生事端,得到秦王命令的白起自然好不猶豫的殺掉趙國降卒。長平大戰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嬴稷十八歲即位,算一算年齡應該是六十五歲。在醫療條件極其不發達的戰國,人的平均壽命僅僅三十歲而已,雖然秦王吃的好喝的好而且有一幫御醫圍着他轉,可六十五歲的秦昭襄王絕對算得上是高齡了,秦王估計自己也沒幾年活頭了,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加快統一六國完成一統的大業,因此秦昭襄王不允許有任何的變故阻擋他的大業,殺了趙國降卒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能越過的一部分。當然,秦昭襄王最後也沒能如願統一,真正實現他願望的人是他的曾孫嬴政,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無論如何,趙軍降卒還是坑殺了,長平之戰也以秦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後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戰,從此以後,六國再也沒能組織起四十多萬大軍抵抗秦國,長平之戰也為幾十年後秦始皇橫掃六合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對秦國以及白起來說,長平之戰是結束了,可秦趙之間的仗還遠遠沒有打完。
長平之戰幾乎滅掉了趙國全國的步兵,也幾乎滅了趙國,戰國後期趙國全國人口總數加起來大約在三百萬上下,能夠上戰場打仗的青壯年頂多能有多少?長平一戰就損失了四五十萬,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殘,秦國完全可以趁勢滅掉趙國,而趙國也將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白起想滅趙,滅了趙,他白起就是堂堂正正的滅國大將,對於同樣年邁的白起來說,滅掉趙國或許能為他戎馬一生的軍人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從此之後白起再無遺憾!
所以,在長平之戰剛結束一個月,白起就迫不及待的調動秦軍準備進攻邯鄲滅掉趙國。
白起率領大軍,先是徹底攻佔上黨殘餘地盤,接着將秦軍一分為二,一路北上由秦將司馬梗帶領攻佔趙國重鎮太原,另一路由副將王齕帶領向西攻佔了皮勞(今山西翼城縣)掃清了趙國在長平附近的殘餘部隊。
再接着,白起親率主力軍,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
坑殺趙軍降卒時,白起故意放走了二百四十名兒童,目的是讓這些孩子回去散佈秦軍強大的消息,趙國一夜之間死了四十多萬壯勞力了,邯鄲城幾乎家家弔孝,哀嚎遍野,恐懼就像瘟疫一樣蔓延在邯鄲城,此時的邯鄲脆弱的就像一張紙,白起有絕對信心能攻下邯鄲滅了趙國。
然而,就在白起信誓旦旦準備進攻邯鄲的時候,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秦王突然命令白起班師回朝,秦昭襄王新的命令卻讓白起怔住了,他一頭霧水,放棄大好的機會不趁勝追擊,這又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