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戊戌變法(1)
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讓國人們又一次痛心疾首,很多人都反對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人。可憐的光緒皇帝也覺得自己這次跟頭栽大了,痛定思痛準備勵精圖治,將天朝大國的顏面挽回來。
看到昔日落後的小日本通過維新變法走上了自強的道路,很多人也想效仿他們進行維新變法,給即將崩潰的大清帝國殺殺毒。他們哪裏知道,帝國中毒已深,除非格式化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
狂妄的康聖人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引起全民轟動,人們紛紛請願,希望不要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更是傷心欲絕,無數人跪在台灣官署的門口,希望巡撫能夠上書朝廷撤回《馬關條約》。
此時的京城正在進行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這些知識分子得到這個消息后自然一個個義憤填膺。於是,在一位新科進士的帶領下,大家聯名請願,希望皇上收回成命。這個進士就是後來大紅大紫的康有為。
康有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故又名“南海先生”。後世有人將其成為“聖人”,因此也叫康聖人。
康有為出生於廣東的一個名門望族,祖上自高祖起就一直在朝為官,可謂是官宦世家。康有為的爺爺是一位知名的儒家學者,出身於這樣一個儒學世家,康有為早期接受了較好的儒家文化熏陶,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程朱理學的衣缽。
年輕的康有為愛好讀書,再加上書香門第最多的就是藏書,所以年紀輕輕就博覽群書,知識面十分廣泛。從小就“異於群兒”,但也養成了他孤傲不群的壞脾氣。
在科舉考試中,康有為的表現卻十分讓人失望。光是考秀才就考了三次,十六歲才搞到秀才頭銜;考舉人對他來說更是一種殘忍的折磨,前後耗費二十年的光陰考了七次才順利過關。不過,那次中舉之後,康有為卻時來運轉,在公車上書時的那次考試中,高中進士。康有為早年師從朱九江,此人學術造詣精深博大,對嶺南學術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朱九江其主張以程朱理學為主,兼采陸王心學,融合漢宋之長,探源於孔子之學。
康有為受到了老師的影響,開始私心好求安心立命之所,靜坐養心。但康有為孤傲的性格決定了他和誰都不可能長期相處下去,在朱九江門下求學三年後,就因為種種學術問題上的分歧和老師分道揚鑣。
隨後,康有為突然對佛道之學大感興趣。1878年冬,康有為隻身一人來到了西樵山,在山上一個叫做白雲洞的洞穴住下,開始專門學習深奧的宗教理論。
有一次,康有為偶遇京城翰林院編修張鼎華,便向前和他論學。可是沒辯論幾句就發現意見不合,康有為便破口大罵,拂袖而去。涵養深厚的張鼎華卻並不生氣,認為康有為是世外高人。
康有為後來被張鼎華的涵養所打動,於是給他寫了封信傾訴自己的仰慕之情。張鼎華也被康有為的文筆所吸引,於是兩人在省城重新會晤。受到張鼎華的接見,康有為在廣東開始變得小有名氣。二人經常一起談論天下大事,正是從他這裏,康有為接觸到了一些西方近代的資本主義思想和當時正在醞釀的改良主義思潮。
一個偶然的機會,康有為去了香港一游。當時的香港,在英國殖民統轄下已近半個世紀,西方的新天地已初具雛形。在香港的遊歷給了康有為很大的震撼,後來進京趕考的時候途經上海,上海租界的繁華景象再一次讓康有為感到印象深刻。從此,康有為逐漸對西方世界產生了朦朧的憧憬和好感,開始努力研究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