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蔡笑晚――養兒育女,特立獨行(5)
與周杰倫同台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可是卻被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實現了。為什麼他能夠在這麼小的時候就能夠實現夢想呢?想必你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早期教育。
蔡笑晚多次提醒家長:“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要想造就一代人才,只能從幼兒時期開始。”
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而這句話要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無道理:教育要趁早,越早越好。
大腦功能開發的典型表現,便是形成記憶敏感,年齡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難。還有人的腦細胞越使用,大腦就越靈活。腦子開始積極工作的時間越早,延續使用的時間就越長,它的細胞就老化得越慢。
第三節因“人”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想同的樹葉,對於孩子也是這樣。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能夠出色,能夠成功。儘管目的是一樣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性格,條件進行教育。不同的孩子一定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因“人”施教。
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
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他知道每一個類型的人所需要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家長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這些個性,並順着個性引導孩子,讓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
下邊這個古代故事中的父母,對其五個兒子進行了不同方向的培養,才使得他們具備了生存能力。
這一家有五個兒子,他們個性不同,有的還有殘疾。一個個都快長大了,父母開始考慮兒子們該學點技藝,以便將來能自立。
老大從小就憨厚,能吃苦耐勞,父母就讓他學種地,培養他當農民;老二從小聰明伶俐,思維敏捷,精明能幹,父母讓他學習經商,將來當個商人。
老三是個盲人,兩眼看不見,家長就讓他學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從小身體不好,而且駝背,父母就教他學織布,駝背不影響幹活兒;老五是個殘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學紡線,腿腳不便,可以坐着幹活兒。
五個兒子每人都學會了一種謀生的技藝,從事不同的職業,具備了生存的能力,父母放心了。
要讓現在的家長來看,這些孩子可真夠讓人操心的。然而,這家的父母針對每個兒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發揮各自的優勢,努力揚長避短,化消極為積極,最後每個孩子都能達到目的。
蔡笑晚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直堅持着因“人”施教的原則。
由於他對孩子三歲以前教育做得比較多,又比較好,因此孩子智力發育得比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