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說夢:南朝開始
關於第82章故事簡介:東晉大將劉裕在掌握了晉廷的一切大權之後,聽信讖言,便殺掉了東晉皇帝司馬德宗,又立司馬德文為帝,最終逼迫司馬德文讓位於其,司馬德文欣然禪位,自此東晉在立國103年後滅亡,劉裕成功取代東晉,在江南地區建立劉宋。然而北方大地,依然戰亂不平,北魏皇帝拓跋嗣為了抵禦柔然在長城一線建立軍鎮。
在這個故事中,劉裕歷經多年的奮鬥,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啟了我國江南地區的南朝歷史時期,劉宋王朝最為準確的命名應該是叫南宋王朝,但是因為隋唐以後出現了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所以我們對劉裕建立的宋王朝命名為劉宋王朝,當然,劉宋王朝也是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政權中的第一個。
我們對於歷史時期的劃分南北朝是放在一起說的,但是實際上,南朝的出現時間要比北朝早上了近二十年左右。在劉裕取代東晉王朝的同時,北方大地上還存在有北魏王朝,北燕政權,北涼政權,西秦政權,胡夏政權等,北方地區依然處於十六國時期,所以南朝的開始並不代表十六國時期的結束,因為南朝,顧名思義,就是南方地區的歷史朝代的意思,而北朝則是北方地區的歷史朝代的意思,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必須要將這兩段歷史放到一起的,那麼用南北朝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命名實在是在恰當不過了,儘管南朝要比北朝早上二十多年,但是我們將東晉十六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那麼差出來的將盡二十年的時間就補回來了,所以三國時期以後的歷史時期應該這麼稱呼,兩晉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
劉裕自然要名垂千古,因為他開創的不僅僅是一個屬於自己和自己家族的王朝,同時他也在江南地區開創了一個被後世稱為南朝的時代。劉裕在取代東晉王朝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肯定是不想再在戰爭中過完自己的餘生,而且東晉王朝歷經數十年的內鬥和北伐,劉裕也從司馬家族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所以深知百姓疾苦的劉裕選擇了休養生息的國策,開始着手對江南地區的治理了,當然因為劉裕年事已高,留給他的時間實在是不多了,但是劉裕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改革弊政與民休息,可見寒門出身的劉裕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很不錯的帝王。
其實從司馬德文在被逼迫中寫下禪位詔書時所說的話語中,我也同樣能看到劉裕對於江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司馬德文儘管是個亡國之君,但是東晉王朝的滅亡可以說跟司馬德文毫無關聯,自從司馬睿依靠世家大族建立東晉王朝時,東晉王朝內部就沒有一刻獲得安寧,也就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期間在謝氏家族的帶動下,東晉王朝有過一個短暫的春天,但是隨着謝氏家族的族長謝安去世,東晉王朝內部紛爭重燃,東晉王朝的皇權也被桓氏家族篡奪,正如司馬德文所說,幸虧劉裕起兵重振晉室,否則江南地區早就是其他家族的天下了。
司馬德文嘴上這麼說,抄寫禪位詔書也很麻利,但其內心絕對不甘,司馬德文是東晉王朝的統治者中難得的明白人,其如此說辭,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向劉裕乞活,期望自己的配合能換來劉裕的不殺之恩,但是東晉王朝的皇權影響力本來就弱,司馬德文對劉裕來說完全就是無用之人,而且司馬德文絕非蠢笨無能之人,所以其最終也沒能逃過被殺的命運。我們從劉裕誅殺司馬德文這件事上也能看到,對於亡國之君的處理,應該還是遵循着前朝的影響力和亡國之君本人的個人能力和心態來具體處理的。
十六國時期,被滅亡掉的游牧民族政權,因為其主體部族依然存在,其亡國之君往往都受到了比較好的待遇,而在漢族先民的政權更迭中,亡國之君往往沒有好的下場,除非比較能裝傻充愣的,或者心甘情願投誠的,因為前後政權的統治者都是同一族屬,基本不存在皇權影響力的問題,所以對待亡國之君,漢族先民的統治者一般都遵循着斬草除根的原則,而游牧民族的統治者則遵循着為己之用的原則。
就在劉裕篡位成功,建立劉宋王朝之際,在關東地區立國的北魏王朝的皇帝拓跋嗣也是一位很優秀的皇帝,其在父親拓跋珪被弒殺之後,平定拓跋紹之亂,並且在派兵出擊柔然的同時,還在沿長城一線修築軍鎮,這些軍鎮的百姓都是鮮卑拓跋部的能征善戰的勇士和他們的家族,所以這些軍鎮的百姓平時為民,戰時為兵,這就使得稱雄於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對於南下中原的戰略企圖難以實現了,所以拓跋嗣對於北魏王朝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因為軍鎮的存在,使得很難再有強大的游牧民族部族進入到中原地區了,那麼,十六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所呈現的紛亂局面也就在北魏皇帝拓跋嗣統治時期基本結束了。在東漢末年以來,不斷進入到中原地區發展壯大的游牧民族的各個部族也就可以在北方大地上安全平穩的進行漢化了。
但是,隨着十六國時期最後一個進入到中原地區的鮮卑拓跋部基本完成漢化之際,拓跋嗣所建立的這些軍鎮和軍鎮的百姓自然要與部族的主流格格不入了,因為他們在北部邊境漢化進程明顯要慢,所以軍鎮的鮮卑拓跋部百姓和內地的鮮卑拓跋部百姓的矛盾就會凸顯,這些軍鎮也就成為了北魏王朝的內部的定時炸彈,當鮮卑拓跋部基本完成漢化之際,北魏王朝在政治上稍有變動就會引發軍鎮的不滿,進而導致北魏王朝的災難。
事實上,在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因為北魏王朝的首都從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之後,軍鎮的百姓就對北魏王朝極為不滿了,因為都城的內遷,使得軍鎮的百姓很難受到北魏王朝統治者的重視了,這種失落感肯定讓軍鎮百姓牢騷滿腹,到了胡太后掌權之後,北魏王朝內部政治昏暗,官吏腐敗,地方上民不聊生,百姓困苦不已,這一時期,軍鎮百姓在一個叫破六韓拔陵的匈奴和尚的帶領下開始造反了,史稱六鎮起義,儘管六鎮起義很快失敗了,但是由於起義軍在轉戰過程中,在河北地區遺留了大量的軍鎮百姓,很快,這些軍鎮百姓又和河北地區的百姓再次揭竿而起,史稱河北大起義,在河北大起義中,出身軍鎮百姓的宇文泰和高歡分別佔據了關中地區和關東地區,並且各自擁立了北魏王朝宗室為傀儡皇帝,建立了西魏王朝和東魏王朝,北魏王朝也就名存實亡了,緊接着宇文泰和高歡的兒子們分別取代了西魏王朝和東魏王朝,建立北周王朝和北齊王朝,鮮卑拓跋部也就從此退出歷史舞台,鮮卑拓跋部也就融合在了中原地區的漢族先民之中了。
真是成也軍鎮,敗也軍鎮,北魏王朝因為軍鎮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同時也因為軍鎮而走向滅亡,這就是在民族大融合中,文化落後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權后的悲哀。我們之前說到過的已經滅亡的十六國中的政權,沒有哪個能夠在主體部族基本完成漢化后不出現問題的。所以,北魏王朝從拓跋嗣開始執政后,大規模倡導漢化開始,就在一步步的走向滅亡。反觀剛剛建立起來的劉宋王朝,卻在劉裕及其後續統治者劉義隆的帶領下走向強盛,這當然跟劉宋王朝的統治者來自於寒門庶族有很大關係,但是劉宋王朝僅僅是庶族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一次嘗試,或者說是一個過渡時期,劉宋王朝內部的世家大族的勢力依舊強大,不管怎麼說,劉宋王朝的強盛讓百姓萬民看到了寒門子弟的優越性,這也為後來的庶族地主階級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着南朝的開始,劉宋王朝忙於對江南地區的治理,對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影響逐漸減弱,我們在以後的歷史故事中也就很少說道江南地區的歷史故事了。同樣在拓跋嗣的精心治理下,佔據關東地區的北魏王朝成為了北方大地上最為強盛的王朝,而且此時鮮卑拓跋部的還介於游牧生活方式和定居生活方式之間,所以,北魏王朝在軍事上完全可以打擊先於鮮卑拓跋部進入北方地區的任何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了,那麼與北魏王朝毗鄰的北燕政權和胡夏政權則最先被北魏王朝的統治者所覬覦,那麼就要看這兩個政權,哪一個先出現衰落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