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命運的審判
其實我們現在還不能稱他為朱元璋,因為在元朝統治的那個年代,漢人和南人是沒有資格取名字的,有的只是一串串用數字堆積下來的代號。
比如他的老子:朱五四,朱是他們家的大姓,這個沒辦法更改。
他在大家中排行老五,所以先取一個五,而朱五四的老子也就是朱重八的爺爺生他爸的時候生在了第四個,所以取名一個四,所以他的名字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朱五四,這是政治環境的要求,誰也不敢違背。
在元朝名字還有另外幾種起法,就是拿父母名字中的數字相加,比如老子朱五四,老媽子張二三,兒子的名字朱七七,又或者用出生月日起名。
我不知道大家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留意過趙敏身邊的三個不太起眼的打手,我不是要說身為汝陽王府兩大高手的玄冥二老,而是另外三個人。
他們分別是在武當派大殿中和張無忌過招,隨後被打傷打殘的阿大、阿二、阿三。
也許很多人會以為阿大、阿二、阿三隻是他們的代號。
不過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他們三人的真實姓名。
他們三人應該和朱重八的名字相差不多,都是按照數字直接取名,就和那些阿貓阿狗一樣,既無身份有無地位可言!
這樣取名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好記而且碰上雙胞胎或者多胞胎的時候取名就更加簡單方便。
誰先被從老娘肚子裏取出來誰就叫老大,隨後老二老三往後排就是了。
既簡單又明了,還不浪費時間。
分辨起來也很方便。
不像我們現在的學校,老師如果碰到一個雙胞胎的還得專門作出標記,如果碰上個三胞胎或者多胞胎的老師直接歇菜,點名的時候直接象徵性的把他們跳過,以免張冠李戴被人嘲笑。
朱元璋為什麼按照家族名字來起,這個已經不知道了,這也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名字不過是個代號,而在元朝人眼裏,除了豬馬牛羊,漢人都是多餘,他們甚至想將中原大好的大地改成草原,供他們放養牛羊。
至於叫什麼名字他們才不會管。
【殘酷的統治】
如果單單是給地主家放牛日子也興許能夠過得下去,但是壓在他們身上更加沉重的負擔卻是來自統治階級的稅收。
在元朝統治的時代,除了貴族成員之外,也就是最高等的蒙古人外,所有低階層的人們都是需要上稅的,種地的每年有地稅,放牛的每年有牛稅,打工的每年有賦稅,即便是賦閑在家也要交稅,總之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要交稅,人想不出來的也要交稅。
所以我說能在那個年代活下來的人都是奇迹。
其實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一個道理,在這種連一個名字都沒權利獲取,吃不飽穿不暖還要不停納稅的暴力統治下,元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因為有階級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必然會產生鬥爭,小打小鬧不可少,成群結隊就必然要出大亂子,這是成吉思汗自己給自己埋下的禍根,也是留給他後人的一根必將點燃的*。
那個時代即便沒有朱重八,也必然會有王八、趙四等等的人物出現。
推翻它的統治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就在這等艱難卻勉強算得上幸福的日子裏,朱重八勉強活到了十七歲。這個年齡對於我們現在的人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我實在想不出他們一家八口人是如何在那等擁擠而貧窮的日子中生活下去的。
但是這卻是一個事實,也許沒有真正體會過那種生活的人是沒有發言權的。
也就是在這種困苦的生活中,本就疲乏許久的國家機器上終於迎來了一個壓到它的最後一個砝碼,這個砝碼有一個響亮的名字。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因為南方多地乾旱無雨,在我們現在開來,因為陰陽平衡的緣故,一個地方乾旱就必然有一個地方洪澇,也就是在當時,南方過度乾旱而北方卻是洪災一片。毗鄰黃河的山東成為了重災區。
首先是黃河大堤決口,災民流離失所。
這種情況如果放在現在肯定會立刻救災沒商量。
但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元朝統治高層竟然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方是主張修補黃河,而另外一方卻認為不能修,也許在他們看來修河就得花錢,他們每天享福的金子就必然會減少一些,又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在乎對方的死活,與其花錢救人,不如讓他們自生自滅,反正中國什麼都缺,就是從來不會缺少人口。
最後雙方對壘的結果是修河(在這一點上倒勉強還有些人性,和那些牲口做出了點區別),既然修河那就更好辦了,掏錢吧!
這些錢從哪來呢?
先向皇帝老兒要,元順帝說別問我要,要也沒有,兜兒比臉還乾淨。
向大臣們要,大臣們一個個瞪着眼珠子說,也別問我要,要錢沒有要命不給,愛想誰要向誰要,反正別問我要。
這時候還能向誰要呢,好吧,那就向下要吧,反正他們這些刁民出一個也是出,出兩個也是出。
多這一兩個也應該不是什麼大的難題。
就這樣,治理黃河的錢又攤在了窮苦百姓身上。
即便是這樣,竟然還能夠硬生生的湊齊了治理好的銀子。
不得不說,當時確實是鐵蹄里闖出的政權。
錢夠了,那修理的人從哪裏找呢?
這就更好辦了,黃河延邊的人多的是,把他們召集起來讓他們修,反正吃喝不需要管他們,睡覺不用管他們,工錢也不需要發給他們,任務卻是必須要完成的,這是高層下給他們的死命令,他們也給底下人死命令。
完不成任務,統統死啦死啦地。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理黃河的工程開工了。
這種造福的工程首先最受歡迎的是哪些人呢,反正不是會窮苦老百姓。
最先歡迎的首先是中書省,因為修繕的銀子要從他們這裏集合再下撥,這就可以從裏面剝去一半,原本是預備資金是一千萬兩,從他們手裏一過,只剩下了五百萬輛。
然後是地方州縣,反正錢是擺在了他們面前,修河治壩都是些看不見銀子的東西,上頭不查底下不敢查,能剝一層是一層。
就這樣一層層的向下撥,真正能修繕到黃河上的錢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這樣,元順帝也依舊是欣慰無比,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是在做一件順應天意的事情,是在造福萬民,是大大地政績,是應該記錄在史冊的。
這時應該搞個歡唱會慶賀一下。
【骨肉分離】
也就是在這種北澇南旱的環境下,真正的災難降臨到了朱重八的頭上,因為在大旱之年,首先是他的父親朱五四四月初六餓死。
初九,他的大哥餓死。
十二,他大哥的長子餓死。
二十二,母親陳氏餓死。
在這等災難面前,朱重八感受到了悲慘的痛楚。
也就是在這一刻,在他稚嫩的心中復仇的種子開始發芽!
我們都知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朱家也未能倖免,一大家子人接連出現發燒、渾身無力、上吐下瀉的情況,剛開始還好,可是沒過幾天好好的一個人就斷了氣。
在那個牲口比人都值錢的年代,死個把人實在平常。
我估計在元朝統治者眼裏,巴不得老百姓全都餓死,這樣就可以騰出一大片的地方,省得佔着茅坑不拉屎。
到時候他們就可以把土地改為農場,任他們放養牛羊,哪天心情好了還可以在家門口騎馬射箭,殺雞宰羊。
也就是在這種陰霾籠罩下,剛開始人們還沒往心裏去,因為在這種顆粒無收的日子裏,餓死個人太平常不過,但是沒幾天一傳十,十傳百,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同樣的情況,這時候人們才知道發生了瘟疫。
在這等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日子裏,外邊有親戚的村民也都出逃了,留下僅有的幾個人也都是苟延殘喘,等待着命運的審判。
而在此時,朱元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要埋葬他的父母。
逝者為大,入土為安。
在現在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難題。
因為他首先要面對的是無地埋葬的問題,身為農戶按理說應該有着幾畝薄田,但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制度來說,佃戶只有租田的份,根本沒有擁有的權利。
說白了就是給地主打工,租賃地主的田地,每年按時交租,頭兩年從荒地做起,收成少時少交租,等田地養肥了,立馬提高租金,這種事情在當時太過平常。
反正租不租隨你,爺有地就是資本,你沒地就該受剝削,活該你倒霉。
這就是時代環境。
這時候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地主劉德,因為自己老爹給他種了一輩子的地,臨了了總該賞一塊地安葬吧。
八哥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
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迎接他的不是喜訊,而是胳膊粗的棍棒,彪悍中就把放牛娃給轟了出來。
史書上雖然沒有寫八哥當時是否有借景抒情的感受,但是在我想來他當時應該是哭了。
以前雖然是窮,但是勉強還算是溫飽,也沒有過這等生離死別的痛苦。
但是現在父母親人在幾天內接連去世,對於朱元璋就是晴天霹靂,對於一個十幾歲毛都沒長齊的小孩來說,必然深受打擊。
當然當時的他也可能沒哭,如果沒哭的話,那這個人就更可怕了。
一隻能夠獨自舔巴傷口的惡狼是最令人敬畏的存在。
也許是看到這個小子太過可憐,老天難得發了發善心,正當朱重八走投無路之時,附近的鄰居看他可憐,給了他一塊地方讓老人下葬。
地方有了,小小的八哥就和家裏僅活的二哥一起用拆下來的門板抬着親人的屍體裹着一卷草席向葬地趕去。
老天不作美,正當兩人抬到山坡底下時,突降暴雨電閃雷鳴,烏黑的密雲壓得天像是要塌了一樣,兄弟二人趕忙放下屍體找地躲雨。沒多大功夫,雨過天晴,兄弟兩人回來一看,徹底傻眼了,因為原先放在山坡底下的屍體被滑坡徹底掩埋了,俗話叫天葬。
而在數十年之後,這個地方便成為了朱家的皇陵。
它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孝陵!
老實巴交的朱五四給地主種了一輩子的地,到死了連一塊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墳地都是別人施捨的。
人生落魄至此,還能有何苛求!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還專門寫過幾句話,抒發當時心中的痛苦:殯無棺木,被體惡傷,浮掩三尺,奠何瓊漿!
家破人亡之後,僅存的兄弟二人還得繼續生活。
這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他的二哥年齡畢竟稍大一點,就想着外出討生活。
和朱元璋簡單商量了下,也沒有其他辦法,簡單收拾了下行囊,就起身離開,兄弟二人彼此寒暄了幾句,就互相道了別。
原本幸福的家庭,此時就真的只剩下了八哥一人。
這時候我覺得朱元璋才真正感覺到了孤獨的可怕,幼小的心靈變得愈發冰冷。
看整天靠要飯勉強度日的鄰居建議朱重八不如到寺廟裏面剃度出家,因為朱元璋總歸和寺廟有緣,畢竟它是出生在寺廟,當和尚總歸要比餓死要強,不敢說錦衣玉食,起碼粗茶淡飯足以果腹。
朱元璋左右無門,也沒有其他辦法,當和尚也算是一條出路。
畢竟皇上當不成了,和尚還是可以當的。
反正他的頭敲鐘還是沒問題。
就這樣,被逼無奈的朱元璋落魄出家當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