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稿費驚人
?韋仁實笑道:“我觀馬兄筆墨,實為難得。馬兄此文,書局便收下了。”
說罷,韋仁實朝掌柜的招呼了一下,掌柜的便立刻過來,從韋仁實的手中接過了那幾張紙來,走到了櫃枱上仔細數了起來。
很快,掌柜的復又抬頭喊道:“回稟小郎,這位馬郎君文稿三篇,共計四千三百二十四字。”
韋仁實點了點頭,說道:“馬兄文采卓絕,此文刊出,必將名滿長安。當以甲級一等結算。”
“是,小郎!”掌柜的點了點頭,又用能夠讓周圍的人都聽見的聲音算到:“甲級一等文章,凡千字十貫,馬郎君三篇文章共計四千三百二十四字,故而可得稿酬之資四十五貫錢財!”
此話一出,樹屋之中皆盡嘩然,就連馬斯歸本人,於是愕然愣住。
掌柜的從櫃枱后取出了銅錢來,拿布包裹了起來,然後走過來雙手交給了韋仁實。
韋仁實接過來包裹,又奉到了馬斯歸面前,笑道:“馬兄的文章,是這段時日裏在下收到的最好的文稿,此乃稿酬,還請馬兄收下!”
韋仁實將手中裝有四十五貫銅錢的包裹,很是禮貌的雙手奉上。語氣恭敬,態度也恭敬——畢竟書局中有這麼多讀書人在看着,若是讓他們有了不舒服的感覺,那可就不好了。
這些文人最重什麼?
臉面!
要是韋仁實不恭敬一些,而讓他們覺得給稿酬如同施捨錢財一般,那隻怕今後就沒人會投稿了。
不僅僅是馬斯歸,連同周圍看書的人,此刻也都將注意力從書本上轉移了過來。韋仁實明白,不管對面的人是馬斯歸,還是其他的什麼人,這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韋仁實表面上不動聲色,暗中卻密切的留意着馬斯歸,卻見他眼中除了驚愕之外,卻並無一絲貪婪之意,頓了頓,說道:“這,還請主人家收回這些錢財,在下雖然出身貧寒,卻也知道文不可論財。在下將這些拙作交於主人家,只是希望有幸能夠刊出,而欲與天下有識之士共同論解先賢,說解時事,卻並非是為了錢財。”
此話一出,果然旁邊不少的人都頻頻點頭,看上去頗為讚許他說的話,看向韋仁實的眼神,也略帶上了些鄙夷之色。
韋仁實笑了笑,問道:“卻不知馬兄如今如何過活?”
“在下方才至於長安城中不足月余,故而還未有安身立命之所處。”馬斯歸說道。
韋仁實聽了,點點頭,說道:”既如此,馬兄何不接下這四十五貫來?當可使馬兄度過眼下困境,豈不更好?“
卻見馬斯歸神色一肅,正色道:“斯歸雖然顛沛流離,但卻未曾耽擱通讀聖賢之書,百聞先賢之言。也知道富貴不能淫,平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錢財,在下是斷然不會要的,若是主人家強行要給,則就是對在下侮辱了。在下當收迴文稿,立刻離開。”
馬斯歸這一番義正言辭的話,立刻引來了周圍那些文人的叫好和附和。
“馬兄清高,在下自愧不如!”韋仁實笑着拱了拱手,抬高了一些聲音,又說道:“在下卻想要給馬兄講一個故事。”
“願聞其詳!”馬斯歸拱手回道。
韋仁實點了點頭,隨即朗聲講道:“《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之中,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說當時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字叫做子貢。子貢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之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在得知了這條法律之後,子貢就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是,他卻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子貢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於是說給了自己的老師孔子。不料,孔子卻說,子貢,你做了一件錯事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可以傳授和教導百姓,而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而窮的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的金錢財務,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孔子還有另外一個弟子,名字叫做子路,他也聽到孔子的話,於是後來有一天,他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知道了,就很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諸君都是博學的文士,當可知道這個故事吧?”
“不錯,即是子貢贖人之舉。”旁邊有一個讀書人說道。
“不過,既然這個故事諸位都知道,那在下便想要請教諸位一個問題。”韋仁實環視一周,說道:“子貢自損財物,贖回了奴隸,做了一件好事。這本應該是一件體現仁德的事情,可是,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又為何要說,若是子貢不去領取獎賞,那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呢?”
“這……”馬斯歸眼珠轉了轉,說道:“還請主人家明示。”
韋仁實看看馬斯歸,又看看周圍的那些文士們,然後朗聲說道:“其實,魯國的那條法律,是為了鼓勵百姓的,每一個百姓,只要有機會,就可以做一件大好事,哪怕是暫時沒有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因為國家會獎賞你。如此一來,人人都會去贖回魯國的奴隸,救回魯國的子民。像子貢那樣家底殷實,不需要國家補償的人能有幾個?像子貢那樣願意主動拿出自己的錢去幫助不相干的奴隸的人又有幾個?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達到的道德標準,拔高到了大多數人都難以企及的高度。諸君試想,倘若魯國君主將子貢贖人之舉樹為典範,大肆傳揚,會造成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