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國文字來於中東(17)
前面我已經從埃及象形文字推測過“蛇”為中國的“”(乙)。在“南阿”這裏就更清晰了,因為這個南阿寫法()更接近於甲骨文的“”。這個表格的對應關係直接說明了我的推測是完全正確的:“蛇”就是“乙”。這裏再一次確認了古埃及文字確實是甲骨文的源頭,而“南阿”文字極其接近或者就是甲骨文,后兩者太一致了,所以我們已經不能把這兩者看作是兩種文字,很可能它們是分別在兩地使用的同一種文字。
假如作為“拋磚引玉”我想以上舉例已經夠了。要徹底破解甲骨文,中國的學者要到中東去。
我們可以集中考察紅海北岸,南岸當然也不能放棄,實際上我第一本書《三星堆文化大猜想》送到出版社時副標題曾經是《中華民族來自紅海文明》(後來被修改為更吸引人的名稱),看來最初的判斷沒錯。但當時我比較看重的是紅海南岸尼羅河發源地這裏,所以我們還可以繼續搜查南岸一帶在3500年前的文字,紅海根本不足以阻擋兩岸的文明交流,紅海最窄處的“曼德海峽”只有18公里左右的距離,無論在哪個時代這個距離都不足以成為障礙。“南阿”文字的惟一現存分支就在埃塞俄比亞國內,其名稱為“阿姆哈拉語(Amharic)”(見下圖),但這個象形文字已經改革為字母文字了。
有必要指出一點,由於3000多年前的阿拉伯半島歷史支離破碎,並且為語言命名是一個後來的人為行為,所以不準確是很正常的。由於我對這個地區的歷史以及“南阿”語言了解還少,依據我一貫的“不嚴謹”並且是有效的方法就是“寬容”這條線索,把“原始迦南文字體系”或“原始西奈文字體系”,以及“原始南阿文字體系”,只要是3300年前的有關文字全部納入我們的考察對象。這樣我們就不會錯過任何有價值的線索了。
中國人古代稱呼的“天房”所在地“麥加”也在這一帶。傳統學術認為,麥加是《聖經》中夏甲出走後定居的地方。夏甲的丈夫是希伯來人,她自己是埃及人,他們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漢字起源於紅海南段這個事實,解釋了我們的許多難題,連同《易經》的“八卦”起源全部可望同時解決,因為麥加城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叫“Baakkak”,甚至中國南方古老“巴人”的起源也可能因此而得以解決。
曙光在前,我們還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我的探索還會繼續,鎖定紅海,接近“中華文明起源”的激動時刻即將來臨。
2004-09-17初寫
2004-10-26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