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從“山崇拜”說起(1)
孤陋寡聞如我,以前沒怎麼看到過有“山崇拜”的提法。說實在,一開始我就對於是否真有“山崇拜”是有迷惑的,但是最後卻越來越肯定。
一想到“山崇拜”,我首先是想到的是高聳入雲的埃及“金字塔”。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建造如此宏大的建築實在出人意外。他們要幹什麼?他們要以此來模仿什麼?除了金字塔可以作為墳墓之外,我的第一猜測是他們在仿造一座山。
高山可以與天連接,與神仙溝通,從而達到形而上的目的:為精神或靈魂找到某種合理的出口,“復活”以及生命的困惑就這樣得到古人們的終極理解。
然後我想到的是,許多中國人喜歡居住在大山裏的“山情結”(有關這點在《向東向東,再向東》中有所論述,簡而言之,中國古代的“高人”都喜歡住在山裏)、懸棺現象,也是相關的迷惑點。
最後是一些古代常見的符號,它們提示了我“山崇拜”的可能存在。越來越多的此類文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春秋戰國時期有大量的“山形鏡”,不僅有“四山鏡”,還有“五山鏡”、“六山鏡”,一個文字被藝術化並廣泛出現在古鏡上,非常罕見,似乎僅此一例,所以我認為這個“山”不是今人理解的普通的“山”字,應該是個具有特定含義的類宗教符號。今人對這個現象的淡漠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可能:可能在遠離今天的上古時代,“山”文化所依賴產生的自然條件消失了,所以這個崇拜也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我確定“山”形為有宗教含義的符號的原因是因為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著名的帛畫中竟然也有“山”形符號①。在這幅舉世聞名的T形帛畫中,每一個符號的出現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我認為“山”形符號在帛畫正中的出現絕對不是多餘的擺設。最初我在考慮帛畫中的“山”形時曾疑問過那是不是一堆“火”,三個向上的苗頭實在像火苗的蓬勃狀。甲骨文的“山”與“火”確實也是“形近易淆”,一般需要“於文義求之”也是一個原因。
後來我看到更多的“山”形符號,並且許多根本不像火苗,在最上頭是平頂的,如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器中就是這樣。“山”字鏡里的山也多是平頭。漸漸就與“火”可以分辨開了。
最後發現,這個“山”形符不僅中國有,而且在瑪雅文化中也有出現,並且與“T”字符和“羊”頭符放在一起,這更堅定了我的推測:他們是具有明確崇拜含義的符號!也就是說,在古代千百種原始崇拜中,“山崇拜”確實是存在的。②
“山”形很可能在另外的場合有“火崇拜”的意義。一個圖形完全可以同時表達兩種含義,例如古代的“王”字與“玉”字實際上都是三橫一豎,但是他們卻表達了兩種含義,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只有專業的人士才能看出來。而“玉”之所以為“王”或許是“玉”為“王”獨有的現象造成的,是一種借指。人類認識到火的功用之後,火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它幾乎成為一個種族最重要的生命之源,一個群體的搬遷過程中最受保護的就是火種了,某些原始部落也確實有“火崇拜”。“山”與“火”這兩個象形文字在最初或許也是一種借指,“火”多產生於“山”,所以起初合而為一,最後又發展分離。在寫此文幾天後我讀到拉爾夫一句話:“事實上,所有這些金字塔都與大火爐的比喻意相關”!①並且,“山”形符號有“外國”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