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嘴”與“臉”
說是“暗訪”,我們一路上還是與環保部門打了很多交道。作為政府負責環境保護的環保工作者,其代表着政府的“嘴”與“臉”。
從幹流到支流,我們接觸到不少市、縣環保局局長,總的感覺是專業人士少,職業官僚多。很多環保局長不是工作需要他們,而是他們夠級別,政府要安排職位給他們。或轉業安置,或招考處級幹部上崗,或民主黨派人士任職。他們見到記者就替政府美言,一轉身又有說不完的牢騷。
環保幹部居於這樣的位置,要做好涉及全局的環境保護工作,難於上青天!
“臉”不真切,“嘴”就更難真實了。我們聽到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環保至上”的話。這些領導說著說著自己也覺得“說過頭了大家都知道”,悄悄地一笑了之。從上到下,大多如此。國家環保總局在我們發稿后,幾度召開新聞發佈會,似乎要“斧正”什麼,但始終沒有把他們確定的淮河流域2003年COD入河排放量70多萬噸數據作為重點。這一數據比他們自己測定的2000年水質最好時還是少了許多。而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測得2003年數據是123萬多噸,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看看一河污染水,聽聽百姓疾苦聲,“自2000年來淮河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的話,恐怕就不會那麼理直氣壯地說出來了。
“臉”上有正氣,“嘴”上有真話,是政府誠信的開始,是做實事的基礎。如果淮河流域的地方政府抓環保以這副“嘴”、“臉”示人,污染有反覆、治理走彎路,是意料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