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新世紀治淮的“大禹”

高科技--新世紀治淮的“大禹”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採訪了沿淮干、支流地方政府、環保部門、監測部門和地質研

究部門后,卻發現危及全國1/7人口的淮河污染科學理論研究幾近空

白。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多次赴沿淮考察,認為污染防治

也僅限於工程“節流”,而缺少高技術手段或有效的生物措施。強化

協調、加大投入,填補淮河治污基礎理論研究與高科技手段探索,組

織與加強淮河水污染及水資源利用有關方面的科學研究,特別是與廣

大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基礎理論研究,已刻不容緩!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的副總工程師楊則東(面對電腦者)在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我只是在這次採訪中較多接觸淮河,較多了解其污染。行程中,

用沒有科學細胞的頭腦,也想了一想淮河流域治污中的科技問題。其中

有幾項我認為比較突出:

一、淮河嚴重污染歷史不到20年,對1億多人口的健康狀況

影響尚未顯現。儘管局部地區某種疾病高發,包括惡性腫瘤類疾病發

病率顯著增高,不斷有媒體報道出現“癌症村”,只是非科學的推測,

或小範圍的調查驗證,具體狀況與污染的關係,只有在科學研究基礎

上的結論才能作為判斷與決策的依據。衛生與研究部門應儘快建立監

測與研究機構,對污染導致的現行、潛在及遺傳危害進行了解,提出

相應的準備措施。如果讓“忍者神龜”的故事真的在淮河流域重演,

那將是民族的災難,國家的悲劇。

二、水污染、土壤污染在農作物中的轉化情況如何?轉化后對

人體會不會有影響,有多大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否可以通過培育抗污染

種苗等技術手段,以最小代價防止水體污染的連鎖反應。

三、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三者關係如何,應進行

量化測定;對土壤、水污染后自潔凈周期,應有準確的研究結果,為生態恢復、污染防治提供依據。

四、“地下淮河”在未來的數十年中,必然是淮河流域上億人

口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中深層地下水資源狀況、跨區域補給模型,補給的速率

如何?現在中國地質調查院等已開始普查,但其範圍之廣、難度之大,

一兩個單位、部門解決起來困難較大。有關部門應對相關問題儘快研

究,為即將面臨的重大難題提供解決之道。

五、工業污染中的糧食精深加工及以糧食為原料的發酵釀造、生物化工業廢水和革漿原料廢水,與生活污染物是淮河污染兩大禍首,中國其他河流也有類似趨勢。富營養化是此類污染的典型表徵,這為生物治污提供了前提條件。應加強對具有較強潔污能力的生物和新物種研究,充分利用

自然力治理淮河污染等。

據傳說,治水英雄大禹不僅治理了黃河水患,也治理過淮河。如

今淮河流域的污染,即使大禹再世,也無能為力。現代科技與生活的

負影響,只有用更高一籌的現代科技來解決。及早請出新世紀淮河治污

的高科技大禹,是淮河污染防治的惟一出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上一章下一章

高科技--新世紀治淮的“大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