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騙子騙術與騙文化(2)

總論騙子騙術與騙文化(2)

聲東擊西計。就是在攻敵中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誘騙敵人作出錯誤的判斷,然後趁機取勝。

無中生有計。無,指的是虛,是假;有,指的是真,是實。此計是在真假中做文章,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忽真忽假,忽偽忽真,通過真假互變,誘使敵人判斷失誤,並造成行動失誤。

暗度陳倉計。製造正面進攻的假象,誘敵將主要力量集中在假象上,而悄悄派兵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致敵於死地。

笑裏藏刀計。主要是通過偽裝手段,欺騙麻痹對方,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與行動,等待時機成熟,寶劍出鞘,制人於死。

李代桃僵計。這是以李代桃的調包計。一曲《趙氏孤兒》,感人肺腑,人們無不為其中的調包計所折服。

調虎離山計。主要是誘騙敵人離開有利的地點與條件,伺機集中優勢兵力聚而殲之。

欲擒故縱計。縱,是假縱;擒是目的,是行動的真實意圖。通過假動作誘使敵人失敗。這正如兵法所說:“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

拋磚引玉計。磚,是小利,是引誘敵人上當的誘餌;玉,是大利,是真實的意圖。此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之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擊敗敵人。

金蟬脫殼計。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者轉移,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手,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保持已有的形式,改變內容,使自己脫離險境,變被動為主動。

假道伐虢計。兵法說:“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騙),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計,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倖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字陣,故不戰而滅之矣。”主要是製造虛利誘人上當,趁機奪取別人的利益。

偷梁換柱計。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到矇混欺騙的目的。

假疾不癲計。此計的要害在一個“假”字上,善於偽裝,韜光養晦,蓄勢待發,伺機而舉。正如兵法所謂:“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

上屋抽梯計。是指以小利誘騙敵人上鉤,然後截去其退路或援兵,最後將敵人一舉圍殲。

樹上開花計。是指當自己的力量比較小時,卻可以藉助友軍的勢力或某種因素製造假象,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很強大。樹上開花,是說樹上根本沒有開花,但可以用偽裝,如用綵綢剪成花朵粘在樹上,做得和真花一樣,不仔細去看,真假難辨。

空城計。是指暴露弱點,偽詐強大,使敵人不敢貿然深入。正所謂“虛者虛之”,“疑中生疑”,讓敵人懷疑形勢險詐,猶豫不前,貽誤戰機。

反間計。是指因勢利導,藉助敵人的間謀,陷藏真情,使之傳送假情報,誘騙敵人上當吃虧。唐代詩人杜牧對反間計別有一番體察,說得入木三分:“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賄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苦肉計。是指藉助人們相信常識的心理,誘騙敵人上當。一般來說,人們都不會自願地傷害自己,如果說被別人傷害,那一定是真的。如果自己以假當真,敵人一定不會生疑,從而中計。

上述“騙計”當然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思維方式,從矛盾律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人們將真—假矛盾體演繹得如此精彩,是社會發展與人的智慧成熟的結果。

如果從歷史學和文化學的角度探討騙的含義,那麼,它可以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的面貌出現;騙,——虛假,相對於真實而存在,並以真實為依存。如果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為參照,就無所謂虛假了。作為動詞,騙,——做假,作偽,相對於求真而存在,並以求真為目的。做假正是為了接近真實,獲得真實。作為形容詞,騙——體現了追求真實的激烈程度,物極必反,超過其度,達到了假的地步。

單單討論字義、詞義,騙,只是一個中性詞,只是一種文化的個體,它本身沒有正反之質別。騙,如果服從或服務於崇高的事業或社會正義,那麼,它即是一種善;反之,它如果同陰謀、卑鄙、骯髒等等字眼結伴而行,那麼,它就是一種罪惡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社會史:騙子的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中國社會史:騙子的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總論騙子騙術與騙文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