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真心對外國朋友熱情
實際上,印度人“惹事”是比“孫悟空大鬧天宮”早些的事情。那時候,中印關係還是“巴伊巴伊”(兄弟之意)好朋友,尼赫魯經常派代表團來,來了,當然要管飯。
要說印度朋友,飲食上應該是最省事的,為什麼呢?人家有米飯和咖喱好像就行了,有的連勺都不用。飲料?五十年代的自來水,擰開就喝,吃嘛嘛香,這就是體質。人家恆河裏死貓死狗漂着,打了水就喝都沒事,何怕你中國這點子不成器的痢疾菌呢?這樣不挑剔的客人,會在飲食上惹出麻煩,簡直不可思議。
麻煩的起因是領導說不行,接待外國朋友怎麼能這樣簡單呢?要讓他們見識我們中國璀璨的烹飪文化。
這算“沙文主義”么?恐怕不能算。五十年代,中國的上上下下對外國朋友特別熱情,是出自真心的。
這是級別比較低的領導的指示,級別低,可也比貴賓樓高啊。當時中國接待方面有兩個矛盾的看法:一個是主隨客便,一個是入鄉隨俗。相對來說,感情上第二個看法比較佔上風,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單純熱情,愛國主義情緒高漲,覺得外國人吃得半生不熟的實在可憐,好容易來個外賓,用自家最好的東西待客是中國人的傳統。但貴賓樓的黨委書記原來是跟周總理的,有外事經驗,他很清楚“內外有別”的問題,更支持第一個看法,也就是客人怎樣習慣怎樣來。
現在中國人出國的也多了,看來,顯然“主隨客便”對於來訪者是更為尊重與方便的做法。可當時接待外賓的領導不這樣想啊,於是就給自己找麻煩了。
印度朋友的特點是雖然對口味不算講究,可宗教問題特別複雜,忌口的特別多。一個代表團里,有不能吃牛肉的,有不能吃豬肉的,還有不能吃羊肉的,而在中國人眼裏,印度人長的都是一個樣,你根本就區分不明白。中國方面在外交上有一條原則,就是絕對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這是不能出錯的。
所以呢,新中國只能讓周恩來做外交——他不會強人所難啊。要是換**可就熱鬧了:他不是不明白這個原則,但是這位湖南人喜歡迎接挑戰,或者說有點兒愛“抬杠”,假如對方說不吃牛肉,他很可能要想方設法給對方嘗一嘗,比如把牛肉做成羊肉味道,看看你吃了會不會出問題。
這要放在外交上,可就要出大事了,這種事情不是沒出過。對一般的外賓,毛公還是很注意的,要是對方也很強大,就難免勾起他的興味來。比如東歐某國領導人,來訪的時候說明白了吃上要簡單,毛公對中國菜是十分自豪的,覺得該領導人有如此偏見,無非是因為不了解我中華料理啊,於是偏偏給他天天安排極盛大的國宴——就不信你看了好吃的不饞嘴!這位領導人說吃得要簡單,倒不是故意鬥氣,而是胃不好。完全被毛公料到的是,中國菜味道太好,這位領導人果然沒管住嘴,但是肚子不爭氣啊……這位領導人後來訪問柬埔寨的時候,和西哈努克親王還無可奈何地談到這件事。這算是兩個巨人的一個小插曲。
還好斯大林沒來得及訪問中國,不然還不定會鬧出什麼事兒來呢。
貴賓樓在如何招待外賓上,是不能像這樣硬碰的。
看看招待印度客人的複雜性,真沒辦法。廚子們一琢磨,咱就天天吃雞好了。
好在中國菜博大精深,一隻雞翻來覆去,幾百個菜式不成問題,您慢慢啃吧。
這也不行。就有一位什麼什麼沙先生來找廚師了,說他不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