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不結證
855
天津人實惠節儉。某年月日,陝西某廠職工劉某接到老家天津發來密電碼:“無機不結證”。他百思不得其解,跑到郵局一查,答覆:“電文無誤”。劉某就使勁去想這電碼到底何意,莫非“症”乃“證”之誤寫?這麼說家裏誰病了?於是又轉到醫院問詢,一位老“郎中”對着電報沉思片刻,肯定地說:“是的,有這種病,不多見,但犯起來很厲害。”劉某頓時急火攻心,立刻告假還鄉。
856
風塵僕僕趕回津門,嘛事沒有,於是拿出電報來,弟弟一望便笑,說只因自己要結婚,女方提出沒有縫紉機就不領結婚證。因此草擬電文:“沒有縫紉機女方不領結婚證。”,想讓當工人的哥給買一台,趕到郵局一發,又嫌字多,因而簡化成了“無機不結證”。
857
天津乃北京門戶,一日往還,就像走了一趟大戶親戚。正如成都到華陽———縣過縣(又引為現過現,多用來表示麻將桌上不欠賬),很多風俗兩地差別不大。
北京人愛侃,天津人也愛閑話。只是,天津是一個租界城市,洋商人與小部分本土下野政客,住着洋房,而大部分人分處五河下梢,人多雜思與心機,衛嘴子就這樣來的。那嘴可不是只會“白話”,而是要用嘴來直接找吃的,不乖不巧早就得餓死了。所以,有十個京油子鬥不過一個衛嘴子的說法,但真實原因也許可以分解為:一個老北京的生存比天津人要容易十倍。
858
天津人靠嘴巴生存,某人正說著話了,就是正在找着生存的機會,你就得讓他說完,不然就壞了他的生路,這個我是有過專門試驗的:有一次,我找一個正聊着的天津人問路,他十分生氣:你忙的是嘛?沒看見我正說著話了嗎?
859
因為多閑話,因為平素要把吃飯的嘴養着,所以,天津人總是在說話,不說就日月無光,不說個痛快就失了精氣神,還有,說話也自然帶着表演,一場一折,設計好了,套路陳式,總得追求最佳表達效果。因而,話都是多出來的,都是從隨便一根枝頭上就可長出來的,長出一個枝頭就又可無限往下生髮的,總之,話里是話,話中套着話。話既多,必有失,所以,還要先君子協定:哪兒說,哪兒了。
860
因為少有娛樂,只有自己把自己的時間填滿,一個芝麻大的事,愣着連說十遍,於是芝麻也湊成了穀子,這當然還不夠打發,因為還太單調,心裏着慌,所以,眼前的一切均可供來消磨,那是個認真,細處的認真,普遍的認真,比如再說狗不理,那可是數好了的,18個褶兒,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就常有天津閑人要吃之前細細地數去,搞不好就要鬧事,而他才不把這叫鬧事,他即使鬧事也是帶着強烈的責任感和神聖感的———不盯牢點兒,狗不理還不會毀在了你幫孫子身上。
861
天津人也套近乎,套名人的近,可他們套的目的跟北京不一樣,北京人是典型的拿大臉,給自己撐面子,可天津人只看實惠。林希說過的一件事很有典型性,他一位朋友到天津找一位作家,上了出租,說找某某某,司機立馬說:找他啊,不早說。這話里就有了話,他這位朋友十分欣喜,少不得就問了:“認識?”“瞧你說的,怎麼不認識哩?哥們兒多少年了。”司機一路熱絡着,就拉着這位朋友在天津兜起圈子,一兜不要緊,就兜出40多元的車費,還以為遇上了好人,高高興興地到了作家家裏,前後一說,方知自己上當了。原來這司機哪裏認識什麼作家?不過順嘴一說的,只顧着掙自己的錢罷了。這或許也是天津人的一個特性,不大買名人的賬,大概是從前聽名人折騰,受名人嚇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