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 紀錄片《中國》(2)

1972年 紀錄片《中國》(2)

對於中國人民在“文革”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屑一顧,而是偏重於捕捉日常生活場景,這可以說是當時國人批判安東尼奧尼影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系列批判文章中就提到“安東尼奧尼要拍什麼‘偏遠的農村’、‘荒涼的沙漠’、‘孩子的出生’、‘人的死亡’等等的計劃”,“在鏡頭的取捨和處理方面,凡是好的、新的、進步的場面,他一律不拍或少拍,或者當時做樣子拍了一些,最後又把它剪掉;而差的、落後的場面,他就抓住不放,大拍特拍。”等等諸如此類。

作為“天生的悲觀主義者”,安東尼奧尼眼中的世界確實是不完美的;作為西方現代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重視通過影片表達自己的個人體驗。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對於西方紀錄電影觀念的極大差異,以及中國當時所處的特殊政治時段,使得這種個人體驗似的影像表達成為了被批判和被指責的對象,安東尼奧尼的名字甚至被編進了兒歌之中。

威尼斯的痛苦

1964年安東尼奧尼曾憑藉《紅色沙漠》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斬獲“金獅獎”,那年他52歲。然而時隔10年,在1974年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安東尼奧尼卻在獲得榮譽的地方遭遇了痛苦。作為威尼斯雙年展活動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安排在威尼斯最好的鳳凰劇院上映,但消息傳出后,由於各方的壓力,最後更換了另外一家影院。影片之前加映安東尼奧尼新片《職業:記者》的片段,正要進影院時安東尼奧尼被突如其來的一大群觀眾包圍了,面對這一切,安東尼奧尼有口難辯,他不僅不被中國人接受,而且在自己的國家也受到攻擊,並被指責“背叛了中國”。

2004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具有歷史意義的安東尼奧尼電影回顧學術觀摩在北京舉行。安東尼奧尼的妻子恩里卡特地代兩人為《中國》與中國32年後的“重逢”寫來致辭:“這個等待很長,但應中國政府邀請而拍攝的《中國》今天能在北京放映給了他巨大的滿足,並想藉此機會再次向你們表達他的感情。他祝願這部影片能儘快與全中國的觀眾見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72年 紀錄片《中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