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1974年 八億人民八台戲(圖)

1968-1974年 八億人民八台戲(圖)

1968-1974年《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

“八億人民八台戲”的特殊記憶

“文化大革命”給發展中的中國帶來沉重災難,“十年動亂”中,中國電影也在劫難逃,那時我國的電影事業除了屈指可數的幾部故事片和紀錄片,最具有時代特色的當屬“革命樣板戲”。“八億人民八台戲”就是“文革”中中國電影最為真實的寫照。許多年後,當人們在懷舊的心態中再一次哼起“樣板戲”中的唱段時,或許關於那個時代的荒誕已經漸漸淡去。

口述影像:謝鐵驪回憶《智取威虎山》的誕生

**點名導《智取威虎山》

1968年11月,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從上海來到北京“報到”,全國第一部樣板戲影片即將開拍。這麼紅的任務怎麼交給我呢?是因為**看過《早春二月》,儘管她批,但認為好像在藝術上還是可以的,另外了解我的歷史,我跟上海不沾邊,如果我和上海沾一點邊,她就不會用了。看我是新四軍,又從沒到過上海,所以她才啟用我。

拍攝兩年反覆修改

開始不就以為是一個舞台紀錄片嗎,按說,最多我一個月就能把它拍下來,結果一拍就幾乎兩年。拍一拍,剛去送樣片,不行,再拍,又送樣片,還不行。1969年的一天,**在攝製組忽然說要我們去東北看看,能否在大森林裏拍很壯觀的實景。我就問是不是要騎馬,楊子榮的馬鞭還要不要?結果攝製組去東北大森林勘察外景,回來后討論又覺得實景拍攝的話,舞台上的許多精粹很難呈現。後來實景拍攝還是沒有搞成。

影片經過反覆拍攝,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后,終於在文化高壓政策下僥倖過關。《智取威虎山》能夠審查通過,多虧周總理去了,葉帥也去了。那是1970年8月底,在人民大會堂審看《智取威虎山》。影片一結束,周總理立刻帶頭鼓掌,並向劇組的主創人員表示祝賀。10月便在全國公映了。

八部樣板戲拍五部

就在拍完《智取威虎山》后未得幾天喘息,就又接到**指令:立即去《紅色娘子軍》攝製組,那邊已經開始拍了。開機是在1970年7月,因為攝製組和樣板團之間因為洪常青的出場變得麻煩起來,舞台與鏡頭的矛盾也顯現出來。我們進組后把第一場戲重新剪接,主基調沒動,認為攝製組沒有錯,重分鏡頭按原樣進行。結果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劉慶棠非要說“不能光考慮技術,要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爭了半天也沒有結果,我就喊要實拍,傅傑現場執行,攝影機由錢江、李文化控制。

因為有《智取威虎山》“不走樣”的教訓,對《紅色娘子軍》中的椰子樹美工都要拿尺子仔細丈量,哪怕多一厘米也要立刻鋸掉。時至年底,《紅色娘子軍》繼《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后第三個攝製完成,影片送審較為順利,但仍然提出雲彩設計拘泥於舞台的批評。1971年新年過後,《紅色娘子軍》得以在全國上映。

1971年5月20日,我和成蔭、錢江聯名給周總理寫報告,反映廣大工農兵群眾對故事片的迫切要求,報告得到總理支持,1973年元旦,周總理批評了7年沒有故事片的“大缺陷”,要求在三年之內把這個空白填補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8-1974年 八億人民八台戲(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