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地道戰》

1965年 《地道戰》

1965年《地道戰》

地面以下的大眾狂歡

正如導演任旭東所說:“無論到城市和農村,發現凡是50歲以上的人,都看過《地道戰》,而且看了不只一遍。”在娛樂信息還不像今天這般鋪天蓋地的年代,《地道戰》確實令不止一代人興味盎然地反覆觀看,雖然這種龐大的集體記憶背後是整個時代娛樂方式的貧乏,但不可否認,《地道戰》仍然是那個時代里極少數能做到和大眾的娛樂感官有直接聯繫的作品。

口述影像:地面以下的大眾狂歡

《地道戰》本是軍教片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目的是要體現**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鬥爭的方法。雖然是軍教片,但總參要求我們運用故事片的形式,因為故事比較吸引人,而廠長陳播知道我擅長拍故事片,就指派我參加由八一廠和工程兵組成的劇本創作小組。創作組到冀中地區進行採訪之後,先由工程兵的兩個參謀寫提綱,他們不懂電影,寫了兩次都沒通過審查。1964年底陳播又找了一個專業編劇來寫,可他20多天寫到3萬多字還沒看到“地道”兩個字。到了1965年3月,陳播很急,對我說:“按你的設想寫,想怎麼拍就怎麼寫吧。”

高平村是高家莊的原型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戰爭結束后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影片中黨支書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人物原型。按照劇情設計,高老忠最後和敵人同歸於盡了,有人說是導演讓他死的,這是不對的,因為劉傻子也犧牲了。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冉庄就是《地道戰》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我在影片拍攝之前從來沒有到清苑冉庄採訪過。1963年,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到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地的20幾個村尋找拍攝素材,直到到了正定縣的高平村,我才產生了靈感,也就是說高平村才是事實上的原型。因為高平村沒有適合的拍攝場景,1965年我們四處選擇外景,第一次來到冉庄,才發現它也是一個因為地道戰而聞名的村莊。高平村比冉庄打得好,是“抗日先鋒村”,但是沒有冉庄保存得好,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頭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樹,很有古樸村莊的風貌。鄰近的唐庄有三棵300多年的古楊樹,李庄有很古樸的磚房和整齊的街道,我就把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定為“高家莊”的主要外景拍攝場地。

地道不是真地道

選好外景地之後,怎樣將地道的規模、地道的戰鬥設施形象地體現在銀幕上,成為一個最困擾的問題。採訪中只在焦莊戶發現有一條幾十米長的地道還保留着原始模樣,另外一條在高平村的,看上去不像地道,倒像一條地下排水溝。幸虧總參的楊成武副總長派人給我送來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戰爭總結》的書,內容很豐富,有文字、有畫圖。最初設想是選一塊地,開挖成地道斷面,但估算了一下,覺得工程太浩大,成本太高,只好放棄。所以,實際上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廠內搭景拍攝的。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手法,使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鬥網。

刪除“調味品”

剛開始我覺得,電影不能像課堂上課一樣“乾乾巴巴”的,應該有點“調味品”、“水粉色彩”之類的東西,在第一稿劇本中我設計了許多“博觀眾一笑”的細節,但是都在審查時被刪除了。例如:民兵隊長和未婚妻子在地道里談情說愛,大康和妻子在地洞裏生孩子,淘氣兒和素雲吃烙餅逗樂子,牛娃從射擊孔拽拉偽軍腿等等。它們都被認為是沒有任何教育價值,反而會沖淡主題,扭曲革命歷史的真實性,脫離《地道戰》主線的累贅。

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民戰爭思想充分體現出來,那麼我們對於人物的塑造,情節和素材的提煉都要從政治效果出發,凡是不符合這個準則的,都要毫不留情地一律砍掉。軍教片沒有故事片的任務,人物不需要有個性。我在塑造高傳寶這個民兵隊長的形象的時候,也只是想讓觀眾一看就覺得他是自己的民兵隊長。這部影片發行了2800個拷貝,現在無論我到哪裏,發現凡是50歲以上的人,都看過《地道戰》,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我自己對這部影片很滿意,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5年 《地道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