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有夢 築夢踏實:沈永革(1)(圖)
1994年10月份,我在觀看“黑豹”演出的時候,很榮幸地認識了輪迴樂隊和陳琳,後來,他們成了我的簽約樂隊和藝人。
“輪迴”的成員都是專業院校畢業的,有一定的音樂造詣,他們的原創風格是走“搖滾和古典相結合”的路線。“輪迴”的主唱吳彤原來是學民樂的,所以,他在音樂中加入了民族樂器演奏的部分,這種嘗試很新鮮,所以,我們簽約后的第一張唱片就叫《心樂集》。
遇到陳琳是我的福氣。我知道,像陳琳這麼好的藝人,通過努力,我一定能夠讓她獲得成功。
我剛認識陳琳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她把自己的專輯送給我聽,她聲音的感染力和對音樂的理解,都讓我覺得很樂隊化、也很搖滾。然後我們開始慢慢地接觸、聊天,互相有了一些了解。
陳琳創作了很多歌詞,當中有幾首,我覺得是非常能夠打動人的,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專輯《女人》。
1996年,在磨合了差不多一年以後,我和陳琳正式簽約,《女人》專輯出爐。
我覺得,《女人》專輯無論是編曲,還是形象設計,都為唱片界樹立了一個很重要的榜樣。
當時的唱片界,大家都在經營“關係”,跟導演的關係、跟演出商的關係……這樣那樣的關係,卻沒有人認真地經營“內容”。
國際化的操作模式中,唱片公司是有廣告投入的。媒體把廣告時間和報價列出來,唱片公司做歌曲推廣的時候,需要多大的宣傳力度,就投多少錢來做廣告。這樣做事,大家都很方便,沒有必要去搞人際關係。“關係”時代,錢沒有投在廣告上,就投在了個人身上。“關係”也是一種投資,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我覺得,無論在何種環境下,宣傳只是一種模式,信息只是通過媒介傳送給大眾。至於唱片能不能受歡迎,不是“關係”能決定的事,而是由大眾來決定的。
1998年,人們才開始真正重視製作唱片的“技術”和“質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離開JVC公司,自己成立了竹書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基礎建設——建錄音棚。我從日本帶過來一個小型的製作班底,同時開始在國內培養自己的團隊。由於事先對國內唱片製作和發行市場做了調查,所以,我工作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久,整合日本技術及在北京做流行音樂的經驗,公司推出了陳琳的專輯《走開》。
“竹書”首先培養的是意識——做唱片的意識。
每張唱片都有一個主題,藝人的自主性就在於他對這個主題的想法:一種表達形式、一種感悟……比如對生活、對愛情的理解。只要藝人提出想法,而這個想法能打動我,這個主題能打動我,我相信他也能打動很多人。
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藝人的想法沒有打動我,這個想法就不成立,不能成為一個商品。強加給藝人的想法,他是表現不出來的,如果能表現出來,也一定是另外的一種東西。所以,如果藝人沒有想法,那就沒有唱片。
有一次,陳琳去東京做造型。我們在咖啡廳里休息的時候,她告訴我,她想寫一首歌,歌名叫《變臉》。“變臉”是一個傳統的故事:在她的家鄉四川,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有一種精神寄託,這種需要,就演變成了戲劇中的“變臉”。聽了陳琳的想法,我一下子就被感染了。因為當時的中國,整個社會的結構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結構變了、愛情結構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了……我覺得“變臉”講的就是這種改變,它一定能夠打動很多人,就這樣,專輯的主題有了,就是“變臉”。然後我們就去設計,對專輯進行了很多形式上的包裝,專輯的主打歌是《走開》。
唱片最重要的是它的內容能不能感動人,這就像一部電影或電視劇,能不能感動人,首先要看有沒有一個好的腳本。如果腳本可以感動人,那麼,剩下的就是技術上的問題了:找好的導演、好的演員,然後投資進行拍攝。最難的是賦予藝術“精神”,一旦有了“精神”,周邊的技術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