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正氣和第二次創業(1)
在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密切合作問題上我想到最近出版的厲以寧先生所著的《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一書,它已跨進了社會學的範疇,研究人文世界中的“社會人”,經濟學不僅是研究商品的供求問題,而且也關心人的道德力量的作用了。事實上人文世界是一個總體。它不會因學科分類而割裂,反倒需要跨學科的交叉研究,開闢這樣的學術研究和交流的新領域對今後的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十分重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相當長一個時期里,我一直在關心和思考一個問題,即進入21世紀前西方有個亨廷頓,一直在宣傳他的“文化衝突論”,大講思想的、宗教的衝突。他的這套理論可以聯繫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的狂轟濫炸。我們東方的傳統立場和觀念與他不同,我們對文化的看法所代表的方向是進入“道德”層面和講中和位育,而不是衝突和霸權。“道德”是最高一層的自覺意識,它代表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宇宙觀等價值觀念。最近提倡的“三講”教育中的正氣,就接近這個東西,正氣要比一般的做好人好事還要更進一步,這是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是最廣義的道德境界,而西方所講的是物競天擇的鬥爭境界,他們提倡衝突、打仗,把高新技術首先用到了武器上,用強權來壓人,人的意志必須服從權力,不服就不行。試想一下,按這一邏輯下去,以恐怖的戰爭手段來毀滅人類並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要使人類的人文世界能持續發展,我們就必須提倡正氣,我們這一代人要堅持歷史的發展,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道德力量。
該書還提出了道德重整和第二次創業問題。中國人要有一個精神,有一種正氣,這種精神不僅來自物質力量,還要有道德力量,要自覺為什麼做人和做怎樣的人歸根到底是要明白人是什麼在我們中國的老傳統中一直都在講,現在提倡“講正氣”,目標是我們要有一個支持做人的“正氣”。厲先生這本書里提到韋伯關於西方新教信仰促進和推動資本主義的看法。我自己着重的倒不在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而正是他指出的要建立一種新的制度,建立一個人的新的做人規則,必需有一種推動它的精神力量,就是“氣”,在個人講是“有志氣”的氣。在民族和國家講是“有正氣”的氣。氣是指一種精神。也許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歐洲資本主義產生之後與封建時期相比,就是有了一個新的人與人的關係,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現在我們“講正氣”,要切實能推動人們的積極性的發揮,才會有第二次創業的精神,當然時代不同了,社會在發展,今天的內容與過去不同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研究。
怎樣才能發揮正氣,支持第二次創業,那就是大家要講真話,講真話就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體現,有這種精神才談得到樹正氣,那麼我們有沒有這種氣呢作為知識分子,我在1949年解放以後看到和體驗到了早春天氣的到來,其實就是感到了這個正氣。但後來垮了,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從抗戰時期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並經過解放初期,一直到“反右”以前,我們中國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是有一股勁、一個“正氣”的,他們準備改造自己創造新東西的力量已經顯現出來,知識分子在等待一個新的時代,成為一代新人。
但因為“反右”、“反右傾”和“文化大革命”把人們的這種精神挫傷了,進取、創業的熱情消退了,良好的社會風尚的褪色是從虛偽開始的,假話充斥,真話絕跡,人以虛偽面貌待人,出現了“兩面派”,道德便被扭曲了,共同語言沒有了,正氣被泄了。現在不少事情,看起來好看,但缺乏一點真情實質,缺乏有創造力的精神。我這樣說可能是因為我年近九十,容易看到的是晚秋的暮景,不一定和事實相符。但是“文化大革命”對社會風氣這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在青年一代中,不能不引起重視,切不可掉以輕心。
最近一個時期我常在外面考察,這20年來各地的發展實在是很快的,有些地方出現了驚人的變化,是有一種“氣”在支持這種發展。物質發展也要有氣,只講生態不講心態不行。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我常常講像湯佩松、曾昭掄先生,他們把心都用在事業上、學科上,都有一個明確的志向,志字下面一個“心”字,他們真是專心至極忘了自己,湯先生一心一意探索生命之源,曾先生一心一意建設中國化學這門學科,這樣的精神和志氣,在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裏是有代表性的。如果代代相傳是可以培養出一個社會結構的。
那麼現在這種精神有沒有,這個氣夠不夠我在知識分子群里似乎尚未感覺到,這些年我在“行行重行行”里,倒感覺到在新一代的企業家裏有股勁,開始打出了一個局面,近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而在現在的知識分子中這股“氣”似乎還不夠,還要鼓勁,我相信它正在生長中,一定會出來一個這樣的道德力量。現在中央講“三講”,要講正氣,就是要反對假冒偽劣,包括政府中的也應包括學術界的種種假冒偽劣現象。哪怕過去是為社會風氣所迫,多數人的被動和虛偽也需有一個自覺的糾正。
過去知識分子受傷了,1957年以後傷到了骨子裏,精神被扭曲了,靈魂被挫傷了,一般治療不行。現在必須認真地改變它,我想也是深化改革的任務之一。現在形勢很好,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教育部、科技部分別制定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是一個歷史機遇,知識分子要參加第二次創業,一定要有這個自覺,取得一個突破。還是要有一口氣、一股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來自一種素養、一個道德境界。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可貴的精神和作用,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