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機遇和發展創新(2)

歷史機遇和發展創新(2)

有如前文談到我自己也在補課,重溫派克的書,並以派克為例思考了學科建設問題,在北大百年校慶前後學校里大力推動學科建設時,我也有機會向校方提出自己的設想,對研究所提出具體意見。

芝加哥大學建於1891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校長哈珀很有眼光和魄力,提出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明確一是要吸引一流人才、穩住一流人才;二是一流大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播知識,而且要知識創新。所以芝加哥大學主要經驗在於認識到,知識的更新和創新要靠大學,是教授的任務。要做到這一點,我把它歸納為兩點:一是教學與研究的結合,用研究成果來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二是知識的傳遞、繼承和更新、創新之間的結合。這就是一流大學的方向,它擔負著文化的永不停止、永遠向前、不斷創新的歷史職責,所以我們要以創新的精神來培養學生。這樣教師的任務就很重,他們首先要能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推動教學,創新只有到實際中去才能創得出來,自然科學家有試驗室可以靠儀器,而社會科學家則要靠接觸實際社會,在聯繫實際時要有自己的思考。目前我們不可能有一些外國學校的條件,給予教師高的工資待遇,還需要提倡西南聯大精神,大家艱苦創業,為學術的發展和學科的創新而出把力。

社會學自法國興起不過二百多年歷史,早期美國的學者都要到歐洲去留學,學習社會學或人類學,派克就是在德國留學後到芝加哥大學去任教的,那時正值美國城市化發展的時期,他抓住這個機會以芝加哥為社會學實驗室,摸索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創建了美國自己的芝加哥學派,到現在不過百年的歷史。

我們中國社會學自西方傳入時,也不很成系統,內容並不清楚,大家也都在摸索,但還是努力進行了不少有價值的工作。本來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年輕學科,經過中斷近30年的打擊,到1979年後再重建時,為了趕快培養新人,短期內要把學術機構建立起來,只好採取“先有后好”的方針,所以我說這個學科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需要創新的問題,還要認真補課,原因在此。這方面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坐待其成,包括不少近幾年新建的社會學機構在內,更要以此為戒。

當前中國處在大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時期,大家都要社會科學知識,要明白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自己打算做什麼,可能做什麼,實際這些都是社會學的內容,需要社會學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城市發展中的種種問題更為突出,如國有企業改制中出現的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問題、教育的改革、社區的發展、養老問題等等,這不但需要培養一批搞這些研究的專業工作者,更需要培育出一個學科來積累和傳播這門知識,所以我感到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年芝加哥大學爭創一流大學時和發展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時期很有一點相仿,因此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些,抓住這個機遇,有歷史責任感,有“學科意識”。在社會變動很快的時期,要懂得用動態的眼光和方法去觀察和分析,不斷適應新的情況,清醒地抓住時機,實實在在地做點事,中國社會學也會發展出自己的學派來的。

在北大舉辦的三次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和研究所的學科討論會上我們面對新的一代,希望他們勇於探索,迎接新的挑戰,抓住歷史機遇,挑起學科建設的重任。首先要明確目標和形勢,看清中國的歷史定位,有一個總的認識,抓住總的方向,從這裏出發看我們自己在國內外所處的地位,清楚我們的差距。再看我們要做些什麼工作。說到學科建設方向,要清楚社會學和人類學兩門學科都是研究人文世界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它是有時代性的。現在時代不同了,鄧小平理論要求我們從中國實際出發,吸收外國的東西來解決中國問題。現在的實際是人類要長期共存,並實現“美美與共”的前景。我們培養的人就要能應付這個局面,去尋求人類長期共同生存之道。新一代學者要有這個氣魄,去培養一代新人,做思想領域中的探險家,改變中國人思想不活潑,循規蹈矩的傳統習慣,要能適應新情況,有創新精神,這就是一個嚴厲的挑戰,需要大家一起來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打天下不易”我們已有了一點基礎。隊伍並不大,要開闢的工作領域還很多。重要的是要團結,不能分散力量,而團結要靠共識,靠感情相通,這樣才出得來集體精神和合力。沒有合力不行,而達到合力也要承認個人,力量在個人,靠每個人的努力,才有真正的合力,要善於用理智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社會學學者、人類學學者自身都解決不好人際關係問題,又如何談得到學科建設的健康和迅速發展呢也有愧於承擔世界多元文化社會的人類共同和平共處的大課題。

最後,我想說的是新時代里學術要靠年輕人去努力了。培養具有開放心態、踏踏實實、立足於中國社會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才,是當務之急。21世紀裏中國要改革開放,世界也在朝向地球村文化發展,全球範圍內好像也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大社區,各國各民族朝向一個和平共處的目標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民族特點、文化特點並不會完全融合,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還要保留下去,相互接近交流,共同發展出更多的新的內容來。當然這個過程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但下個世紀的人大概可以看得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得到一些傾向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際跨文化研究顯得越發要緊,與文化的多樣性聯繫的是學術的多樣性,所以要更加開放地相互交流。社會文化學科可以有多種門類,但最好要能密切聯繫,形成跨學科的結合,並促進跨國跨文化的對話。年輕人可以在21世紀大有作為。我想寄希望於年輕一輩的學者們的是不要保守、不要畫地為牢、劃界自守,因為知識本來是不能畫地為牢的。我看今後10年、20年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年輕一輩的學者們的胸懷和努力了。我期望年輕一輩,應該從兼容並包的傳統中好好學習一些東西。中國未來的學術的希望,就在年輕人身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費孝通憶老師談學術:師承・補課・治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費孝通憶老師談學術:師承・補課・治學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機遇和發展創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