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林志玲現象”
一個“明星社會學”的簡單考察
“林志玲熱”是台灣二○○四-五年的一個重大“現象”(phenomenon),說它是現象,因為它擾動的場域不只是媒體而已,甚且還動員到經濟、社會、政治、性別、外交、網絡等各領域的資源,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幾乎全台灣人都認識了她,這種龍捲風暴式的走紅模式,在台灣歷史上可說絕無僅有;而且,雖然媒體很快地推出“林志玲接班人”,但我們迄今仍絲毫看不到“林志玲熱”有任何消散的徵候。
研究“林志玲現象”,因此變成一個有趣的工作,這個研究必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許多“尚未被了解”的知識,或者“從未被完全了解過”的我們自己。
[詹偉雄
從《天下雜誌》副主編到達一廣告創意總監,在雜誌和廣告業打滾20年,現在擔任《數位時代雙周》總編輯進行改版工程,也是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學生,對社會中的新觀念、新趨勢、新人物有着無可救藥的迷戀。]
林志玲為什麼能爆紅?她,還會繼續紅下去嗎?她的走紅,對我們一般人的意義是什麼?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一個能擾動全社會的現象,常是社會變遷的結果,絕非偶然,在“林志玲現象”的背後,我們可以注意三個互相影響的變數:“明星”(celebrity)、“社合”(society)、“情境”(situation)。一個明星,通常只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才能獲得社會中特定社群的認同,從而造就大規模的集體動員,而如果這一個明星聰慧得可以與支持她、眺望她、看守她的社會(通常是一組經濟和文化的“新階級”)與日俱進,這一個現象就可以轉變成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culturemovement),上個世紀六○年代的美國傑奎琳·甘乃迪、九○年代英國的戴安娜王妃,都分別在美、英社會對抗舊勢力的年輕人支持下,成為全世界歷久不哀的符號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