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明寶鈔

第81章 :大明寶鈔

朱允炆對這個東西可是萬分好奇,如同一個好奇寶寶一樣,着急的說:“說詳細一點。”

“爺,太祖立國以後,消滅前元建都南京,重新鑄錢。每一枚銅錢就是一文,一百枚銅錢就是一串,一千枚銅錢就是一貫,一貫銅錢摺合白銀一兩,一兩白銀定價為米一石。太祖仿照前元鈔法,為了便於百姓商賈交易,詔令中書省督造寶鈔以代替銅錢,寶鈔共有六種,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

所謂‘腰纏萬貫、家財萬貫’,就是家裏有一萬貫銅錢,也就是一千萬枚銅錢,這需要多大的倉庫才能放得下。

朱允炆邊走邊問,杜川邊走邊回答,多虧杜川是個讀書人出身,在江湖也混跡十幾年,對於大明以及歷史上的錢幣演化還多少知道一些,就給朱允炆娓娓道來。

中國社會很久以前就產生和使用貨幣用於交易,傳說上古時期,使用貝殼或者絲帛作為貨幣,到chun秋戰國開始用銅鑄造貨幣,基本在漢以前,那個時候所說的‘金’就是銅。後來人們的開採和冶鍊技術提升,銅逐漸貶職,慢慢的就用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

可是因為黃金、白銀重量很大,交易使用非常不方便,人們需要一種方式或者物品代替黃金白銀的流通功能。這種代行貨幣就是後世所謂的紙幣,唐朝發明‘飛錢’,宋朝發明‘交子’,都是紙幣的一種形式,可惜使用範圍不廣。元朝發行‘鈔’,被廣大百姓商賈認可,明初借鑒前元鈔法,也發行大明寶鈔,以紙幣的形式代替黃金、白銀流通。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出身見識限制,借鑒前元鈔法,只學會形沒有領會神。元朝的紙鈔發行的時候,是以白銀或者生絲作為本金,按照白銀數量發行紙鈔。可是朱元璋開始也以白銀為本,定量印刷發行紙鈔。並規定一兩白銀等價米一石,寶鈔一貫摺合白銀一兩,寶鈔四貫摺合黃金一兩,並要求天下百姓商賈禁止使用黃金、白銀交易,違令者嚴懲重罰。

明初,寶鈔使用還比較規範,可是朱元璋覺得這個東西不錯,寶鈔司用紙印刷出來,就能拿出去買米買地。這東西好使,就大量印刷寶鈔,進入市場寶鈔過多,造成寶鈔貶值,雖然洪武朝多次嚴令百姓遵守鈔法,但是王權命令也改變不了百姓財富認識,到洪武末年,一貫寶鈔只能值銅錢一百五十文左右,到建文當政,百姓已經開始用各種借口拒絕使用大明寶鈔。

剛才廖鏞給那個老頭一貫寶鈔,老頭不收的原因就在此。雖說一貫寶鈔理論上還值一百五十文銅錢,遠遠超出他一根糖葫蘆的價格,可是這玩意用不出去,那麼他的一串糖葫蘆就換回一張廢紙。

朱允炆本就是個歷史票友,對於大明寶鈔一點印象沒有。在他知道的情境裏,古人都是用銀票代替白銀交易的,他還打算打敗朱棣以後,發展商業,把這種銀票制度盜版複製出來。現在補習大明寶鈔知識以後,再聯繫他腦海中的一點知識,才弄明白複製銀票制也未必可行。

在明朝初期,白銀是主要的貨幣,但是不是絕對的貨幣。直到明朝中後期,歷史的發展和選擇才確立財富的銀本位地位,以後滿清代明,在財富銀本位的基礎上,發展出銀票。嚴格意義上講,銀票不是貨幣,因為那不是國家發行,只是錢莊存取的憑證,少數錢莊的銀票可以通兌,大部分錢莊的銀票無法通兌,那種銀票就如同朱允炆前世生活社會中的銀行存單。

紙幣對於商業來說,那就是神器,只有規範嚴格的紙幣發行才能促進商業的繁榮發展。可是大名寶鈔現在使用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

最嚴重的就是洪武朝大量印刷,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紙鈔貶職。按照明制,五千文為一錠,就是說五貫寶鈔為一錠,朱元璋在賞賜子女藩王外邦使臣時,動輒數十萬錠。其次,受到技術限制,寶鈔使用紙張為桑穣紙,就是用桑樹皮為主要原材料製成的紙張,這種紙有韌xing但是不耐磨,寶鈔在流通過程中容易磨損不清晰,形成昏鈔,也就是殘幣影響使用,到官府以舊換新的時候,還需要繳納費用,就影響百姓使用的積極xing。

第三,再給官員發放工資的時候,工資制定的標準是按照白銀或者大米為標準,可是發工資的時候,是用大明寶鈔來發。寶鈔貶職,領取相同數量的寶鈔意味着工資的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而工資降低,就使得官員也在反對寶鈔的使用。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弊端,例如防偽技術落後,容易出現偽鈔,即便是重刑嚴法也難以禁絕。

說起來這個杜川杜子洲還真不簡單,雖然學不會八股文,可是讀過萬卷書走過萬里路,見多識廣,把他知道的有關寶鈔的所有知識一一給朱允炆說出,讓朱允炆增加不少知識。知道詳情以後,難免喜憂參半,驚喜的是紙幣的存在,讓商業快速發展成為可能;憂心的是朱老爺子弄得這一個紙幣爛攤子該怎麼改變和收拾。

當然,這紙幣的失誤和價值還不是現在急需考慮的問題,朱允炆還有很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去處理。今ri便服出宮,就是要仿照劉備三顧草廬的故事,去請一個人。在大街上溜達體察民情,那是順道,見識和了解寶鈔知識,就是意外收穫。

朱允炆親自登門請人,就是要塑造一個禮賢下士的形象,這是文人士大夫眼中聖王明君的第一個標準。再就是彌補和校正建文帝以前的錯誤。

三個人說話間,就抵達今天的目的地。一座佔地數十畝的府邸,四周都是一丈高的圍牆,擋不住青磚綠瓦的高大建築。南側圍牆正中間,一座三層房檐的雕花門樓,一對中型青石獅子威風凜凜的站立在府門兩側。兩扇朱紅sè木門緊緊關閉,大門上拳頭大的黃銅釘排列整齊,大門獸口銜着碗口大的黃銅環。門楣正上方一塊梨木方匾,黑底金字上面寫着四個大字“長興侯府”,門楣兩側,掛着兩個大紅氣死風燈,風燈四周分別寫着“耿”“府”字樣。

這個府邸就是現在大明碩果僅存的開國元勛長興侯耿炳文的府邸,府邸規模相比普通百姓而言算是磅礴大氣,可是和在京其他諸位勛貴的府邸以及各藩王的府邸相比較,只能用‘寒酸’二字來形容。

朱允炆今天裝作禮賢下士的摸樣,效仿漢昭烈南陽草廬故事,就是想請大明鐵門閂再次出山,為他擔當幾天門神,威懾一下天下宵小之輩。

朱允炆靜靜的站在“長興侯府”門外,看着耿府大門緊閉,門外沒有一個軍卒下人守衛,在大氣中顯露出几絲寂寥。耿炳文以戰功封侯,是貨真價實的開國元勛,次子耿璿更是當朝皇帝的親姐夫長公主駙馬爺,如此低調生活確實難得。如此看來,耿炳文能在洪武朝的腥風血雨中存活下來,善守的軍事成就是一個原因,隱忍低調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個原因。所謂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耿炳文一個藏字訣,用的恰到好處。

朱允炆站着看了片刻,轉頭給身後的廖鏞示意。廖鏞走上台階,用力的拍打大門上的獸口銅環,不多時,大門吱呀一聲從裏邊打開一條縫隙,從縫隙里伸出一個老蒼頭的白頭。老蒼頭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站在門口的廖鏞,在把頭伸長几分,看了看站在門外台階下的朱允炆和杜川。

把門外幾個陌生人看完以後,用蒼老的聲音問廖鏞:“這位公子,到耿府有何貴幹呀?”

廖鏞對着老頭抱拳行禮,說道:“老人家,在下是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廖鏞,特來拜見長興侯,勞駕代為傳話。”說話之際,低頭彎腰,雙頭平頭遞出名刺。

那位老者雙手接過廖鏞名刺,說道:“貴客稍等片刻,老奴這就去稟告老侯爺。”說完,關閉府門。

廖鏞無奈的只能走下台階,站到朱允炆身後,滿臉都是羞愧的神情,讓皇帝在府門外寒風中等待,廖鏞辦差不力呀!朱允炆沒有任何責難的表情,就靜靜的站在那裏等待。既然是作秀,那就再做的真實一點。

剛才那位老者邁着步子,不緊不慢的走進耿炳文書房。耿炳文的書房不小,四周都是書架,上邊密密麻麻的放着很多書,書本上連一粒灰塵都沒有,不過那些書和剛買來差不多,估摸着這些書自從到這裏以後就沒有上過崗。

耿炳文靜靜的坐在書房的窗前,腰桿挺得筆直,就像一顆傲雪蒼松一般,滿頭髮絲盡皆雪白,鬍鬚眉毛都已經變白。不過臉sè紅潤,顯得血氣很旺,坐在那裏還能看出少許殺伐征戰的意境。耿炳文面前擺放着jing致的官窯青花白瓷茶具,身邊的小丫頭用心的給老侯爺泡茶,耿炳文慢慢的端起茶杯,慢慢的在鼻子下來回擺動,然後一仰脖,把一杯茶水灌進嘴裏。老牛嚼牡丹,炳文灌香茶,盡在糟蹋好東西。

其實耿炳文出身草莽久在行伍,對於所謂的茶道文化還真是沒有多少了解,也不願意做酸腐文人那樣,搖頭晃腦裝模做樣的喝茶。在他心中,理想的生活依然是金戈鐵馬征戰沙場。然而現在,沙場秋點兵,已經沒有他這個老卒唱‘諾’的機會。

老家人無聲無息的走進書房,走到耿炳文身邊,雙手把廖鏞名刺遞到耿炳文手中,在耿炳文耳邊低低的說道:“侯爺,有一位自稱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名叫廖鏞的少爺在府門外,言說想進府拜見侯爺。”

耿炳文翻開名刺,仔細看一遍名刺內的文字,還真是廖永忠的孫子來到耿家。耿炳文合上名刺,往桌邊一放,用低沉的聲音說:“去告訴廖鏞,就說本侯爺不見客。”說完,又端起一杯茶,裝模做樣的聞茶品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81章 :大明寶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