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全球化下的傳媒業(1)

信息全球化下的傳媒業(1)

———在瀋陽日報報業集團的演講

東北是作者走上名記者之路的起點,是作者心目中成長的搖籃。懷着一份深厚的情誼,2002年在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前夕,作者再次來到瀋陽,與瀋陽日報的同行們,就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信息網絡化使全球傳播和信息全球化問題凸現的大背景下,《瀋陽日報》、《天津日報》這類純正的大報、黨委機關報如何佔據主動地位,進行了深入交流。

我的起步是從瀋陽日報開始的。我1983年當記者,1984年編委會指派我沿東北一線採訪,一直走到漠河。當時接待我的是瀋陽日報,總編輯是王天祥同志。我在瀋陽呆了三天,發回去九篇稿子,報道瀋陽市的發展和改革,那時瀋陽市長是李長春同志。許多線索是《瀋陽日報》的同志為我提供的。那次東北之行使我個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我以前不太喜歡這個行當,我喜歡當作家。分到報社一年之後派我出去採訪,沒出過遠門,沒坐過很長時間的火車,沒住過這麼多的飯店,出去45天發了90多篇稿子,並以普通記者的身份拜訪了很多省長,受到了我們老市長李瑞環同志的表揚,因此報社很看重我。我回天津后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就是1985年5月份,就當上了記者部主任。瀋陽日報和東北對我來講是成長起步的搖籃,我對東北有很深的感情。東北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純正的東北大文化,我喜歡吃東北菜,喜歡聽東北歌,聽雪村的歌、那英的歌。另外,瀋陽日報無論在改革和辦報上都是天津日報的老師,你們成立報業集團的時候,天津日報還在徘徊。天津日報1997年已經步入虧損,2000年嚴重虧損,在這種情況下我做了社長,我們學習了很多兄弟報社的經驗,扭轉了天津日報的劣勢,最近剛剛有了一些發展。剛才看到《瀋陽日報》,是一流的報紙,是非常好的城市報。

天津日報今年剛批下來成立報業集團,這與從去年開始的整體扭虧和報業發展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擁有六報兩刊一網,其中有三張日報,一個是1949年創刊的《天津日報》,那年正好是牛年,我們稱之為牛拓荒;2000年是龍年,《每日新報》創刊叫龍抬頭。今年是馬騰飛,併購了《天津青年報》,包括它的1900萬的債務,我們今年要投入4500~5000萬改造《天津青年報》。媒體已經進入了大投入的時代。2001年我們停了《天津農民報》,辦了一份周報《假日100天》,它是一份橙色報、瘦報,一份定位在白領的年輕人的都市休閑報,不到一年的時間發行量突破17萬份,周報市場基本上拿下來了。同時我們還擁有老品牌《球迷》報和《採風報》,還擁有《新廣角》和《藍盾》兩本雜誌,現在看整體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我一直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過去報業的競爭是點對點的競爭,而現在報業的競爭是規模和結構的競爭,誰的規模和結構比較合理,在市場上就能佔到比較好的位置,拿到大的份額。這兩年我們一直在結構上下功夫。

我們還進行了一些資本運作。2001年市委批給我們建550個報亭,這550個報亭我們做了一個概念,在選址的時候拍賣給下崗職工,點位拍賣了1500多萬,在做到一半的時候,我們又融資了5500萬,與天津葯業、天士力公司、上海復星合作,成立了目前全國媒體最大的物流配送公司,使我們的報業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同時又拿了《假日100天》的刊號與一家企業合作,成立了假日傳媒公司,這個公司負責經營,在我們零投入的時候,公司吸納了1500萬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報社正式職工900多人,再加上社聘人員,總共3000多人,目前人力資源也正在調整。從我們報社的發展證明一點,中國的傳媒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那麼,在快速發展時期如何保持其先進性,如何保持其大的發展勢頭,尤其在“入世”之後,默多克這樣的集團已經開始步入我們的市場,明年零售發行在八個城市要放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這種發展勢頭來與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匹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前幾天在香港參加了《大公報》100周年慶典。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大公報》聯合舉辦了一個世界報業發展論壇,我被邀請作了主題發言。當時只談了觀點,一些國外媒體對我提出的觀點很關注,特別是中國媒體在進入快速發展的時候,什麼才是中國媒體的先進性,以及投資的寬度和多元化問題。我想今天與大家談得寬泛一點。我們的報紙不再是過去的報紙了,不再是吃飯的報紙了,應該是一個有大收入的報紙,報業的發展應該與職工利益和市場發展、資源配置相一致。昨天我看《經濟觀察報》,星空廣播在珠江三角洲落地后,以與CCTV—9互為交換為條件又要落地。如果星空廣播落地,默多克的贏利時代,我認為是可以在大陸傳媒業開始,這個舉動不是小舉動。現在市場變化很大,分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暫且不論國內媒體之間的競爭,國外媒體進來之後對我們的衝擊是不可小視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傳媒的運營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傳媒的運營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信息全球化下的傳媒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