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門之內(2)
元宵節一過,“龍燈蟹鷂去迢迢,關進書房耐寂寥”。④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六,上學》,第60頁。一動一靜,一熱一冷,一放一收之間,又升騰起了新的企盼:“盼到清明三月節,上墳船里看姣姣。”④
可不是嗎,紹興兒童歌云:“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木更蘇,正是踏青的好時節。不料,在元代異族統治下,這裏的人民被視為南宋遺民,貶為最下等的“南人”,婦女竟被剝奪了踏青的權利。人民遂借掃墓之名,進行變相踏青,清明節就成了掃墓節。范嘯風《越諺》卷中風俗部下記曰:“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紹興人一向認為“禮多人不怪”,清明掃墓禮儀十分隆重,參看周遐壽(周作人):《魯迅的故家·八,掃墓·八二,祝父》《藥味集·上墳船》。那繁縟的規矩排場自然是兒童不感興趣的,孩子們所念念不忘的是掃墓郊遊中的野食與野趣。周作人有如下的記憶:“掃墓歸來日未遲,南門門外雨如絲。燒鵝吃罷閑無事,繞遍墳頭數百獅。”據說,“百獅墳頭在南門外,掃墓時多就地泊舟會飲。不知是誰家塋墓,石工壯麗,相傳雲共鑿有百獅,但細數之亦才有五六十耳。”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七,春掃墓及自注》,第60頁。掃墓中的會餐亦有特別的規定,范嘯風《越諺》卷中飲食類,下列有六葷四素、五葷五素名目,注云:“此葷素兩全之席,總以十碗頭為一席,吉事用全葷,懺事用全素,此席用之祭掃為多,以婦女多持齋也。”據周作人回憶:“此等家常酒席的菜與宴會頗不相同,如白切肉、扣雞、醋熘魚、小炒、細炒、素雞、香菇鱔、金鉤之類,皆質樸有味,雖出廚司之手,卻尚少市氣,故為可取。在‘上墳酒’中還有一種食味,似特別不可少者,乃是熏鵝……以醋和醬油蘸食,別有風味。其製法雖與燒鴨相似,惟鴨稍華貴,宜於紅燈綠酒,鵝則更具野趣,在野外舟中啖之,正相稱耳。”周作人:《藥味集·上墳船》,收《周作人散文精編》上冊,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30~131頁。假如到跳山去掃墓,那就更有趣味。那裏是漢大吉摩崖石刻所在地,有好長一段山路。往年都是騎在傭人肩上,一路招搖而過。如今獨自坐“山兜轎”(此“為山行乘物,兩竹杠間懸片板作座位,繩系木棍為踏鐙,二人舁之,甚輕便”),那才更神氣呢。“跳山掃墓比春遊,歲歲乘肩不自由。喜得居然稱長大,今年獨自坐山兜。”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九,掃墓三》,第61頁。掃墓的悲涼之氣早已被春遊的自由歡樂一掃而空了。
清明之後是立夏。紹興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大概原來於立秋日當重稱一回,以資比較,但民間似忘其意義。此外還要吃“健腳筍”,即以淡筍納柴火中燒熟,去殼食盡一株。詩云:“新裝杠秤好稱人,卻喜今年重幾斤。吃過一株健腳筍,更加蹦跳有精神。”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十二,立夏》,第62頁。
接着就是端午,這是“八節”中的大節。每逢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一大早就用葛蒲剪出的寶劍和用紋艾製成的旌旗插在門框上,中間還有一張姜太公神位,說是“姜太公神位在此,百無禁忌,諸邪迴避”。中午,用香蒲、柏子、青艾作香料,熏煙消毒,有的還用雜有雄黃的燒酒漬灑,於是有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黃梅、雄黃)的習慣,給小孩額上用雄黃寫“王”字,以及分香袋、香球的習俗。這一切,在周作人的記憶里,都升華為迷人的詩:“蒲劍艾旗忙半日,分來香袋與香球。雄黃額上書王字,喜得人稱老虎頭”,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十四》,第62頁。“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十三》,第62頁。
中秋又是一大節日。中秋賞月,紹興家家在宴請“月亮婆婆”時,除習常的水果、月餅外,還特地擺上老南瓜,給宴會增添別一種鄉土氣息。紹興的月餅有“葷油大月”,重達十斤、二十斤,素月餅中則有乾菜月餅和用豆沙作料的。大者徑尺許,與木盤等大,都深為素食的老年人所喜愛。而周作人念念不忘的恰恰也是素月餅,詩云:“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綾餅,卻愛神前素夾沙。”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二四,中秋》,第64頁。
重陽登高,亦是一年中的盛事。但登高飲菊花酒賦詠菊花詩,這似乎都是大人們的娛樂,與小孩無涉,因此,在周作人這裏也沒有留下記憶。四時八節中的立冬和立夏一樣,只是個時令節氣,僅有一個整理加固祖墳的習俗,兒童更不關心,周作人也就無詩了。
最令人神往的,自然是年節。紹興有一句俗話:“大人忙種田,小孩忙過年”,這是千真萬確的。紹興還有一首歌謠:“二十夜,連連夜,點起紅燈做繡鞋,繡鞋做好拜爺爺。”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日以後,做母親的即接連開夜車,為孩子們趕做新衣新鞋,節日氣氛就已經很濃了。年節的禮儀自然是十分繁雜的,有“送灶”、“祝福”、“分歲”、“辭歲”、“拜歲”等等。只有后兩項是孩子感興趣的,周作人都寫有詩:“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枕頭邊。大街玩具商量買,先要金魚三腳蟾。”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二,新年二》,第59頁,自註:“大錢方整者名曰板方,金魚等皆用火漆所制,一枚值錢三四文。”“下鄉作客拜新年,半日猴兒着小冠。待得歸舟雙槳動,打開帽盒吃桃纏。”周作人:《知堂雜詩抄·兒童雜事詩·甲之三,新年三》自註:“新年客去,例送茶食一盒置舟中,紙盒圓扁,形如舊日帽盒,俗即以紙帽盒稱之。合錦點心中,以核桃纏松仁為上品,余亦只是雲片糕、炒米糕之類而已。”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