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下毒手(5)

七、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下毒手(5)

傷亡7萬,對於兵源有限的日軍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沉重打擊。短短几個月的戰爭便擊潰中國軍隊的幻想在日軍指揮官的頭腦中逐步破滅了。這樣,無疑地將在日軍官兵中產生報復心理。在松井“對抵抗者極為嚴峻”的思想縱容下,攻陷南京城后,日軍對中國軍民最殘酷的蓄意報復便由此產生了。日本方面也有人證實由於中國軍隊出乎意料的抵抗、使日本軍進入南京城后對中國軍民進行了報復。

1938年2月5日,日本大使館在南京舉行了茶話會,參加這次茶話會的有各國外交代表。新任南京地區西部警備司令官天谷少將,就日軍軍紀敗壞的原因發表了談話。美國大使館二等秘書艾利森致電美國務院電文中說:

少將認為,對日本軍在南京所犯的暴行問題感到十分遺憾,各國收到的報告特彆強調這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所以發生掠奪和暴行,是由於長期以來的緊張戰鬥和遇到中國軍隊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記錄》59,載前書1,第162頁)

這就是對中國軍民報復的自供。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給了日本軍一定數量的殺傷,而且中島被擊傷,對此日本軍尤其是中島滿懷仇根,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極殘酷的報復。

作為最前線的指揮官松井和柳川是在什麼情況下下達“不論婦女兒童,凡中國人一概都殺,房屋全部放火焚燒”命令的呢?在攻打上海戰役期間,日軍付出4萬餘人的傷亡代價,松井認定中國人“無不對我軍同仇敵愾”,因此對所有中國人都深懷敵意,必將尋找機會進行報復。攻陷南京前,松井對中國軍民報復的思想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對抵抗者極為嚴峻”體現了松井報復的心理。松井自己估計錯誤,他以為《勸降書》空投下,唐生智將開城歡迎他,用和平手段達到目的。唐生智用槍炮聲對松井作了理直氣壯的回答,不能不使他惱火,攻陷城進行報復到此已不可能逆轉。後來,松井進入南京后,發現了日本軍殘酷的暴行,只是口頭上念幾聲“緊箍咒”,並未採取有力措施嚴厲制止,從反面印證了松井的報復意識。

田中曾經企圖為松井解脫罪責,說他在攻城前向日本軍強調過軍紀風紀。其實那是松井使的“障眼法”,只是做給在南京的外國使節看看而已,也是後來推卸罪責的託詞。在被判處絞刑以後,松井自己都承認南京事件可恥之極,罪有應得。在東京審判30多年後的今天,田中還厚顏無恥地為松井石根塗顏抹脂,企圖翻案,豈不可笑?

另一個蓄意報復的是中島今朝吾。有資料表明,中島是個知識分子,出身於陸軍大學,曾留學法國。為人性格反常,對下級具有不少虐待的惡跡。在攻打南京戰役中各師團都想最先突破南京城,搶到頭功。中島在攻打牛首山戰鬥中“頭功”未曾搶到,作為16師團的主帥卻挨了中國軍隊的子彈,他能不惱火嗎?“中國人不論多少,統統殺掉”完全反映了中島的報復心理。

佐佐木到一在日本軍中很有名氣,很早便參與謀划侵略中國的事宜。1928年6月,松井便策劃將已是少將的佐佐木到一推薦給蔣介石當“顧問”,試圖在蔣身邊安下一顆定時炸彈,因發生“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該陰謀才未得逞。佐佐木到一在南京大屠殺中先下毒手,到下關的第一天就屠殺軍民2萬人,是個令人可怕的瘟神,其惡毒決不亞於中島。在這之前他是個對國民黨寄予深切同情的所謂“親華派”軍人,而對中國內部迅速變化,特別是“西安事變”以後便轉變為反對國民黨的強硬派。後來他陳述這段歷史時,在《進攻南京紀實》中說:

站在南京城頭上,我為能確認自己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深感激動。那是因為昭和四年(1929——作者注)夏天的情景歷歷在目。實際上,我在20歲即自明治44年以來,我夢寐已求的目標是解決滿洲問題,為此一直暗暗向國民黨表示友好。但由於他們採取容共政策,尤其是蔣介石所執行的親英美的政策,與日本斷絕關係,從此,這個夢想破滅了。在排日、侮日的高潮中,我深感不快,覺得皇軍的前途渺茫,於是就憤然離開這裏。現在看來,這決不是出於私憤,背信棄義的人必受天罰。後來,這已成為我堅定不移的信念。(增訂版,第255至256頁)

洞富雄先生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專家,對佐佐木上述言論作出結論說:“如果佐佐木對新生的中國抱有這種看法,那麼他在佔領南京時,身為警備司令官,其態度之嚴厲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1938年1月5日,在下關一次槍殺數千名中國軍民,很明顯是出於報復、發泄對中國軍民的仇恨。

說到這裏,試問一下:日本軍中士兵有無報復行為呢?有,佐佐木支隊那天在下關屠殺我軍民2萬人以後,下午到達和平門。他在《進攻南京紀實》中就到達和平門的情景敘述如下:

然後,俘虜接連不斷地前來投降,達數千人。態度激昂的士兵毫不聽從上級軍官的阻攔,對他們一個個加以殺戮。回顧許多戰友的流血和10天時間的艱難因苦,即使他們不是士兵,想說:“都幹掉!”

日本軍對我軍最殘酷的蓄意報復,是造成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因素之一,於此顯而易見。

第六,南京大屠殺來自日軍政治上和軍事上速戰速決之必要。“三個月滅亡中國”是日本出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考慮。從“七七蘆溝橋事變”到總攻南京的前夕,時間已整整4個月,超過了戰略時限,然而中國並沒有向日本投降,而且提出了長期抗戰,抗日救國的方針。日本軍上下必然要考慮:選擇最果斷的措施,威懾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使其向日本投降,從而迅速結束戰爭,在短期內達到目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京大屠殺之鐵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南京大屠殺之鐵證
上一章下一章

七、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下毒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