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是最好的素質教育?(2)
“這是選修課,不可能安排在下午!再說,也不是什麼太重要的課……”“什麼重不重要?……”一個教師和一名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交涉,眼看就要演變成相互的人身攻擊。旁邊的人站出來,擋在兩人中間。一個人說,那麼認真幹嘛,心態輕鬆一點。“我才沒當真,晚上上風景寫真課,我沒見過這麼離譜的事!”高老師摔門而去。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余怒未消的高老師向同事大發感慨。可聽到的回答卻讓他覺得自己實在是有點小題大做——你的學生跟你吵過嗎?他們沒吵,你不是沒事找事嗎?學生選你的課為了什麼?真想學藝術?不過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而已,也順便“裝點裝點”門面!學一門藝術課程,就能培養起藝術素質?你想得太簡單了吧!這需要從小慢慢地積累。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在校期間選修一門藝術類課程”,不知是畫餅充饑還是掩耳盜鈴。你要多學學其他人。聽說一位老師為了讓自己的教學工作量飽滿,將原本就是一門課程的攝影課,硬生生分成旅遊攝影、人物攝影、風光攝影三門,學校教務部門居然也認可了。還有一位老師為學生開設中外名曲欣賞,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放放磁帶,幾乎不作任何講解……由此看來,“素質教育”好比是一個“大籮筐”,但凡沾得上邊的東西都能往裏裝。比如,學校里舉辦運動會、學生文藝演出等活動時,總免不了要加上“為了推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等字眼;舉辦各種教學研討會,也動不動就是“素質教育”開道。口號喊得很響亮,十分地振奮人心,而實際上可操作的內容卻很少。某高校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在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要選修一門藝術課程的同時,還要求學文、學藝術的學生要學習理工科知識。但是,該怎樣設置課程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呢?大學裏似乎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這一問題。某校在設計學生的課程時,學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說,學藝術設計的學生除了要學物理、高等數學外,還應該學習化學,因為搞設計的人要經常與顏料、色彩打交道,學習化學知識有利於“學科交叉”。果然如此嗎?有科學依據嗎?未來的藝術家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而在設置了相關課程后又該如何組織教學,校方也沒有太多的研究。不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認為,提文理交叉也好,理工融合也罷,概念不錯,但不深入去做,就大錯而特錯。以給文科學生上理工科課程為例,在挑選教師時,應該要求這些任課教師具備基本的藝術修養、藝術知識,這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因材施教,可我們很難找到這樣的教師;在編寫教材時,不能沿用原來給理工科學生上課的老教材,而應該根據文科學生的特點編寫新教材,可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教材。於是,教材、上課方法基本上與其他理工科學生沒有什麼兩樣,不少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卻感到沒有任何收穫,而到最後考試時,為了不至於讓大批同學考試不及格,任課老師採取的辦法是大幅度降低考試難度。事實上,就是給文科學生、理科學生上專業課程,從教師隊伍、課程設置到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等,目前都存在諸多問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高校當前在課程設置方面,問題主要表現為必修課程過多、課程設置總量較少、課程老化現象嚴重、課程結構不盡合理。雖然不少高校號稱實施學分制,但是必修課程仍然過多,限制了學生自由選課的權利。我國高校的必修課程一般佔到了80%以上。過多的必修課必然使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課堂上,很少有時間進行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而且,也必將導致為數不少的學生在“被迫”狀態下學習自己不想學習的知識。“逃課現象”在大學校園裏普遍存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相當多的課程缺乏吸引力,不受歡迎。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