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也吃回頭草(5)
個體老闆周長江長期在外地從事食品生產,毛梗秋多次上門,多次向周長江打電話,要求周長江回來辦廠。後來周長江帶回資金,開辦了長江食品廠,開發麻辣豆制牛排、麻辣熟食和罐頭食品等,2001年產值達到500多萬元,2002年達到了1000萬元。
個體私營老闆曾勤根原在長沙開辦曾民食品廠,有工人200多名,年產值過1000萬元。毛梗秋第一次上門邀請他回鄉辦廠,曾勤根說平江環境並不寬鬆,暫時不想回去。毛梗秋沒有放棄努力,1次、2次、3次,他一共跑了8次——八顧茅廬,曾勤根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調回資金到三市開辦了曾氏食品廠,專門做熟食生意。
毛梗秋很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蘇秦和張儀,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在兩年間勸說了8位老闆把廠子搬回了平江縣城、三市鎮區,不僅為地方創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而且安置了本地上千人的就業。而他從家鄉帶到外面去就業的,少說也有600人。
說他造福桑梓,利澤民工,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能力雖然不大的毛梗秋,卻做到了滿負荷的發揮。
四川是一個大省,土地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五位,人口居第三位,有8550萬人。人多土地少,每人平均不足一畝,因此外出打工者必然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勞務輸出就有100萬人,1996年達到360萬人,當年寄回家中的錢有132億元。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民工潮開始轉化成創業潮。1999年,勞務輸出達430萬人,從郵局寄回家中的錢是170億元,從農行匯回的有27億元,並且還有1萬多人輸出到新加坡、伊拉克和俄羅斯等國,在民工的流動路程愈來愈遠的時候,開始有43萬人把外面打工學到的技術、掙到的錢和學到的經營理念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創辦鄉鎮企業、個體經濟,吸收了本省100萬勞動力的就業。這不但使打工仔完成了由民工潮向創業潮的轉化,而且也使四川農村和小城鎮的面貌發生了巨變。各地的“打工仔開發區”、“打工者園區”、“打工仔一條街”、“回鄉創業示範區”拔地而起,一大批“創字號”工廠、公司在全省各地呱呱落地,許多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實現了小康的夢想。
民工潮,的確是一股撲向海邊的巨潮,“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不,那捲起的千堆雪不是浪花,而是“白銀”,然後,拍岸的浪潮折回來了,雖然是緩慢的,恰是綿長的,卷回到了原來起潮的地方,卷回到了家鄉。從中國的中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北部撲向海邊城市的民工潮。待到它回頭時,就變成了一般創業潮。這股反向運動的潮水,正在浸潤着中國的中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然後,它使黃土、黃沙變綠,綠地長樹,樹木結果,也使老人們歡笑,孩子們歌唱——使中國逐漸走向了富裕的均衡。
一個民工是渺小的,億萬個民工組成的潮水是偉大的,這股潮水在中國的大地上回蕩,為著滌盪這土地上“久已乾枯”的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