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教育傷害了孩子的人格發育
我沒有勇氣對曉桐說明真相,我之所以回頭不語,是因為我家還沒有電視機,她列的電視劇我一部都沒看過。曉桐的家境很優越,爸爸是鎮上的幹部。貧窮就這樣撕扯着一個孩子的自尊,然而我相信長大后自己一定有能力改變這一切,我會實現我的抱負。從小我就不甘於平淡,總想在某一方面成就一番事業。受二姐的影響,我小學時喜歡上了畫畫。這也是因為我在三年級的第一堂美術課上,就有過成功的體驗。憑著兒時看過的小畫書中的形象記憶,再加上我的想像,畫了一個英武的神話勇士,像模像樣的,得到了老師的誇讚。對於一件事或一門學問的喜與厭,往往就取決於這可貴的第一印象。二姐也挺多才多藝的,可惜沒有好的成長環境呀。她當然也曾經有過太多的夢想,每一個青春少年都會有夢的,可是無情的現實讓夢想從雲頭跌落,摔得支離破碎。二姐和三姐都回家務農了,也出去到本地的廠子裏做工。本想長大報考美術學院的,可上了初中環境變了,也沒時間再畫了,興趣就悄悄轉移了,也許是我更大的潛能不在繪畫上吧。我喜歡上了寫作,初二時老師總拿我的作文當範文念。還有一個考高分的女生,我們倆的作文好像也都是最好的,她的作文也常被念。這種賞識激發了我的興趣,師長的賞識對於越小的孩子來說越重要。因為小孩子人格的獨立性尚未發育完整,他們格外渴望大人的認可性評價。曉桐聽我說以前愛畫畫,就給了我一個圖畫本,“這是我的本子,你在上面畫吧。畫完了還送給我,我替你保管着。”我很感激,很賣力地給她畫。曉桐的鼓勵和支持,重又喚醒了我對書畫的興趣,而且這種動力是前所未有的。晚上回到家裏,雖然已經九點多了,可我還是興緻頗高地潑墨揮毫,用毛筆在大紙上題詩作畫,夜裏晾乾了,早上好拿給曉桐看。她有滋有味地欣賞一番,毫不客氣就把它們收歸己有了。我雖然沒說過給她,可她這樣做正中我的心意,有點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了,或者叫“心有靈犀”什麼的吧。積攢多了,她拿出來一塊兒品評,正看着其中一張《春江小景》呢,別的被同學們瓜分了。不巧上課鈴響了,曉桐便急着喊起來:“都給我拿回來!那都是人家鳳亮給俺畫的嘛。”下午自習課,發下一本語文教輔資料和第六冊課本,曉桐一拍我肩,說:“給我寫上名字。”我很想給她寫到最好,可適得其反,手中的筆走起來越發不聽使喚了。用心寫下她的名字,寫完我覺得字形不太滿意。她拿過去反覆地看了看,“嗯,比我自己寫得好。”曉桐放下資料,拿起課本,對我說:“下面咱們預習課文吧。我當老師,考考你,你給我背一篇古文,我看你多長時間能背熟,我這兒戴着手錶呢,給你掐着時間。就這篇《岳陽樓記》吧,以前你看過沒有?”她翻到這一課給我看。見我搖頭,曉桐又說:“那就好。把你的課本也翻到這兒。現在開始!”我欣然從命,開始看這篇古文。“好了,停,我背過了。”曉桐瞪大水靈靈的眼睛,驚問:“你說什麼?可別騙我!這會兒就背完了?還不到五分鐘呢,我還沒看完一遍。”我微微一笑,“我能騙得了老師嗎?老師不是要考我嗎,我背給你聽就是了。”幾乎一字不錯字正腔圓地給曉桐背誦了一遍,贏得她的連聲驚嘆。“不過呢,我憑什麼相信你以前沒背過。再給你找一篇,這回才是真正的考驗呢。就找剛發下來的第六冊上的,你搗不了鬼了吧。就你那點把戲,還想跟我玩呢。”這回她選的是諸葛亮的《出師表》。結果大同小異,曉桐這才不得不心服口服了,“原來你真能過目不忘呀。怪不得天天玩還考那麼好,我就不行。”“你是不喜歡學習,做你喜歡的事,肯定就不一樣了。”興趣常常是潛能的表徵,喜歡一件事,很可能是在這方面有潛力可挖。在我眼中,曉桐的完美形象不會因為她成績平平就削減幾分。曉桐點着頭,我接著說:“你給我當完了老師,下面該輪班了吧。我想給你講一堂課,你愛聽嗎?”“鳳亮老師請講吧,我愛聽着呢。”曉桐莞爾淺笑。我給曉桐講了一個故事,我倆一起笑個不停。同桌金英沒有聽清我的故事,還以為我們是笑她呢。我便隨口說了一句話,金英竟然趴在桌上哭了起來。互動留言:了解孩子的生活,可以說是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渴望的。但這種渴望必須是出於善意、理解和尊重。面對無邪的孩子,天性和諧的純真感情,誰又能否認甚至毀滅它的美好。其實任何真情都可以成為進步的動力,孩子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無情的打擊。一旦無情還談何教育。本段的標題應該算個懸念,分數至上的片面教育,究竟會帶給孩子怎樣的心靈扭曲,成長路上留下了太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