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音 繞 梁(二)
【解說】在元雜劇誕生之前,北方主要的戲曲演出形式被稱為金院本。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現代的研究者對金院本的認識只是局限在一些殘存於書本中的曲目和劇本片段上。至於當時人們在演戲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方面,諸如舞台、服飾、道具等等,後人幾乎一無所知,只能憑藉想像來推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位於山西南部的一座金代墓葬被發掘出來。厚重的墓門被打開的那一刻,一切疑問都有了答案。通過這些面容生動,形式各異的戲曲陶俑,我們不僅知道了當時的戲曲演出已經有了非常講究的舞台,而且已經進行了初步的行當和角色劃分。演員在演出時,穿着華麗的服裝,手持簡單的道具亦歌亦舞。甚至可以看到當時的演員,已經有了複雜的髮型設計。這些金代墓葬,還向我們傳遞着另外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山西的老百姓就對戲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喜愛。當主人全家端坐枱前觀看演出的時候,頑皮的小女僕也按捺不住地悄悄溜出來,躲在大門背後過過戲癮。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使得山西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留下了戲曲演出的痕迹。不僅精美的戲台遍佈城鎮村莊,甚至在莊嚴神聖的廟宇之中,牆壁上也畫上了大幅的戲曲演出壁畫。可以說山西人為今天的學者研究中國戲曲的發展,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見證。【採訪】黃竹三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在元代山西處於北方的區域,它和河南、河北、山東形成一個演出的區域,其中山西是戲曲演出的一個搖籃之一。我們不能排除河南等地是它(戲曲)產生的搖籃,但是山西是它的重要的搖籃之一,這無可非議,為什麼呢?因為現存的大量的戲曲文物,包括戲台,據我前二十年的調查,在山西的元代戲台就有二十多座。有的已經毀了,有的還保留下來,今天保留下來的是八座。其中在臨汾這個地方有三座,最大的戲台是在翼城,有九十平方米以上的面積。最小的戲台是在石樓,只有十九平方米。分佈於晉南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