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西 口(三)

走 西 口(三)

【解說】殺虎口的變遷,其實可以看作明、清山西歷史一個縮影。如果我們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打量山西,就會發現,山西北鄰蒙古草原,南邊緊挨着中原腹地。草原上的牧民需要農民種的茶、紡的布,中原的農民種地也少不了牧民放的牛、養的馬。這種相互的需要,必然會造成商業的往來,如果商業往來被人為阻斷的話,就只能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但不論戰還是和,山西可能都是連通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之間最短的一條通道。這一點,那些想在中國建立強大王朝的人都看得很清楚。清朝皇室入關之前,在制訂他們經略中原的戰略時,就把山西作為必須控制的地區之一。他們認為“山東乃糧運一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極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這些話並不是說說而已,清兵一入關,順治皇帝的屁股還沒有在紫禁城的龍椅上坐穩,馬上召見了當時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宴便殿、賜服飾”,又是請客,又是送禮,最終還把這些商人編入了由內務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順治皇帝超規格的禮遇,為清朝後幾任的統治者換來了極大的回報。雍正十五年,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青海叛亂。清軍進入草原深處之後,由於補給線過長,軍糧供應發生困難。正當朝廷上上下下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叫范毓賓的山西商人站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范毓賓的爺爺,恰恰就是參加過順治皇帝賜宴的那八位商人之一。一個國家都很難做成的事,一個商人做起來可能就更加艱難。有一次,范毓賓運住前線的十三萬擔軍糧被叛軍劫走,他幾乎變賣所有家產,湊足一百四十四萬兩白銀,買糧補運。今天,我們可以在《清史稿·列傳》中找到范毓賓的名字,它是和朝廷的封疆大吏、王公貴戚的名字放在一起的。在這篇《列傳》中說他“輾轉沙漠萬里,不勞官吏,不擾閭鄰,剋期必至,省國費億萬計”。范家以“毀家抒難”的做法,贏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賞識,作為回報,朝廷慷慨地把與西北游牧民族貿易的特權交給了范家。這一下對范毓賓家族來說,稱得上是天大的商機獲取,因為在此之前,朝廷是嚴禁漢人進入草原和牧民進行貿易的。走西口的路就這樣被打通了。【採訪】余秋雨學者這牽扯到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西北,非常遙遠的地方,氣候也非常寒冷。儘管清朝統治者來自於東北,但是對西北還是陌生,生態也還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按照我們現在想起來,叫後勤供應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政策,就是那些戍邊將士們的所有用度有沒有通過一定的商業方式,商業運作方式來解決。那麼你如果能夠解決的話,我們朝廷給你們另外一種的許諾,比如賣鹽的許諾。在這種情況下面,山西正是首當其衝。它的地理位置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在我們中原統治的中心,比如像北京,還有其它地方,一直到西北邊疆去的大通道,山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戶,非常重要的門戶,這叫因緣際會。在這麼個大形勢之下,山西的走西口的群體就有了方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晉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晉商
上一章下一章

走 西 口(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