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焦點訪談的副作用(下)

敬一丹 焦點訪談的副作用(下)

李方先生多慮了。近一兩年來,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就是焦點訪談輿論監督的力度越來越小了,“凡事經焦點訪談一報,即予雷厲風行查處,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的情形,也越來越少了。退而求其次,單論輿論監督節目的數量,也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每況愈下。不但普通觀眾如我等對此頗有感觸,連焦點訪談的主持人敬一丹女士自己也深為不安。看到焦點訪談面臨如此困境,李方先生不知該做何感想?焦點訪談輿論監督的生意越做越小,且大有難以為繼之勢,按說是符合李方的意願的,但他也應該看到,這其實是一個歪打正着的結果——有人向焦點訪談發難,並非要消除它的“負面效應”,而是旨在杜絕其正面效應,——不是什麼光彩照人的事兒。中國知識分子分析中國的問題,最忌諱的就是有意無意地無視中國國情。在一個法治完備(不僅僅是法制完備)的國家裏,如果一個強勢媒體像中國的焦點訪談那樣“看起來更像是法官、包青天甚至救世主”,那麼,它倒真可能產生如李方分析的負面效應。或者勿寧說,在一個法治完備的國家裏,由於解決大大小小諸多問題的渠道早已規範化、程序化,一個像焦點訪談那樣的電視節目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中國恰恰相反,某些有司衙門非但不能為公民公正有效地解決問題,反而很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製造更大的矛盾,總之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渠道嚴重堵塞,與渠道相關的一些程序要麼付諸闕如,要麼形同虛設。有的法官看起來不像法官,至於“包青天”和“救世主”,更是大白天打着燈籠也難得找到一個,小老百姓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個時候,多虧有個焦點訪談,能夠隔三差五讓張三李四之類小老百姓對着全國人民訴幾聲苦,抹幾行淚,同時對某些有司衙門施加一點兒輿論壓力,敦促他們多少做一些起碼得像是法官、包青天、救世主做的分內事,讓老百姓知道在中國還有這樣一個可以寄託點兒希望的聊勝於無的電視節目,有什麼不好嗎?即便焦點訪談真有李方所稱的“負面效應”,那也是要等到中國的法治基本成熟,法官們都有點兒法官的樣子之日才可能出現的危險,現在就來當頭棒喝,未免危言聳聽了點兒。好比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剛剛略微知曉一些男女之別,你就要採取措施嚴防他成為強姦犯,未免為時過早了點兒。前些天旁聽一個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研究所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孫旭培指出,針對一些觸目驚心、令人髮指的假惡醜行徑,現在焦點訪談的主持人卻慣於擺出一副冷靜的姿態,用一種平緩的語調,進行不慍不火、不長不短,不冷不熱、不痛不癢的點評,彷彿一個隔岸觀火、不置可否的閑人,沒有一丁點兒“匕首”的鋒芒,喪失了應有的批判立場。最典型的是在兩年前的一期節目中,寧夏吳忠市副市長王明忠的車隊過一座窄橋時,12歲女童小王平躲避不及跌入水中,橋上35名黨政領導幹部竟無一人下水施救,眼看着小王平被活活淹死,主持人最後的評論是:“在小王平落水的時候,那隊人連起碼的援助之手都沒有伸出來,這種行為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議論和批評。”這種慢慢悠悠吞吞吐吐三腳踹不出一個響屁的態度,向善良的中國觀眾傳遞着一個信息:對於副市長王明忠率35名黨政幹部見死不救、警察張金柱酒後駕車肇事逃逸致人死傷這樣的惡**件,連堂堂中央電視台的王牌欄目、有“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之美譽的焦點訪談,也不便或不敢大張旗鼓嚴厲斥責,而只能以這種隔靴搔癢蜻蜓點水的方式隨便發兩句議論了事,那麼很顯然,在當下的中國,再也別指望有哪家媒體能對那些傷天害理駭人聽聞的壞人壞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了,別指望有哪個公民能明辨是非、激濁揚清、鋤強扶弱、大無畏地行使言論自由之神聖權利了……焦點訪談這種貌似公允客觀實則冷漠麻木的走向,勢必令觀眾倍感無奈、悲涼。孫旭培先生稱這是“焦點訪談的副作用”,我亦深以為然。這與李方概括的焦點訪談的負面效應是截然不同的。孔子說,“過猶不及”,但不及卻不可視之為過,焦點訪談“副作用”之“不及”一日不去。其“負面效應”之“過”就無從談起,故當務之急是要克服其“副作用”,而不是警惕什麼“負面效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潘多拉快意恩仇《指名道姓》酷評公眾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潘多拉快意恩仇《指名道姓》酷評公眾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敬一丹 焦點訪談的副作用(下)

%